直至今日,孟母三迁的故事依然被人们广泛传扬,而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影响也进一步被放大,有种孟母当年若不三迁,孟子可能就只有到菜市场去卖猪肉的感觉。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真有那么大?
听过一档夜间音频节目,节目中主持人再三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这一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主持人说,只有大学的寝室氛围好,和你同住一室的同学都上进爱学习,你才不会赖着脸皮玩游戏、追剧。工作后,如果单位文化积极向上,你也不会在岗位上8小时混日子,当社会主义寄生虫。
这些话听上去仿佛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却并不完全正确,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但同样不可忽视一点,环境至始至终是不可选择、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在个人无法选择环境的时候也只有暂时适应接受。而如何适应,还得看自己。
朋友小A高考失利,无奈去了一个三本院校。学校氛围不佳,室友不是逃课就是宅在宿舍睡大觉,但小A却不想与他们为伍,于是冒着寝室叛徒的名头认真上好专业课,泡图书馆、运动锻炼。
毕业时同寝室的室友都在为找工作烦恼时,小A已经拿到了好几家公司的offer,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在二者之间犯愁的做选择。同样是不好的环境,但小A却并未被腐化掉,他抽身走出来了。
不可否认,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它对一个人的成才不起决定性作用,否则越王勾践早在忍辱负重等待复仇日子里变奴才,马家辉早在湾仔黑社会称老大了,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
当下房价居高不下,学区房更是被炒得火热,不少父母抱着买到学区房,孩子就能赢在起跑线这一观念,倾尽财力排队抢购学区房。用货币为子女换取好的教育环境,难道这些住上学区房的孩子就都能成才吗?兴许不然。
近日,一则新闻再次引起大家关注,一位清华博士生因买不起房而遗憾离开北京。而据数据统计,像他这样买不起房逃离优质教育区的高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按理说,学区房应该是被高知识份子包围起来的一片净土,有着周边不可比拟的良好教育资源,然而如今高知识分子却无奈出离,学区房正在一点点变味儿,所谓让下一代赢在起跑线上,不过是开发商、房产商的杰作,学区房还能火热多久……
这样看来,孟母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抢购学区房的先驱,在那个年代就有超前的教育理念,实属让人佩服。但试想孟子如果没有出生在战国,而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孟母还能轻易三迁去到学区房,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吗。
孟母可能也会实际一把,放弃计划,毕竟迁往学区房的成本太高,不是普通贫寒家庭子女能够承受。不过住不上学区房的孟子,难到就不会在出租屋里奋斗,想法跳出这个圈。
人最终是在与自我作斗争,只有当内心的底线彻底崩塌时,环境这一外力才能乘虚而入,起到推波助澜的摧毁作用。
所以这样看来即便是今天,孟子没有住上学区房也不太可能到菜市场卖出肉,毕竟他有那么一个积极向上的母亲一直向他传播正能量。在他未被环境腐蚀之前可能就已经跳出环境了。相对于当时的处境,朝夕相处的母亲才是对孟子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一个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会被一时的环境所困,因为他们的内心对自己足够笃信。
当然,人对自我的认知,必然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并非一句空话,过分的笃信是一种自负的空想,只有将信念建立在行动基础上,才可能突破重围。
高估自身定力,容易忘记环境对个人影响的时间性。当环境与个人成长的速度比越过一定零界点,达到无法调的状态时,环境兴许就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
环境虽一时不能对你起太大作用,但一个人若停止成长,势必会被环境所吞噬。所以为了不被环境改变,我们唯有不断加速成长,始终保持在这零界点之上。
不是环境改变了我们,而是我们放弃了自己。
想到某位牛人说的一句话,我没有机会去到大平台,但我却创造了一个大平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