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需要写一篇有关IT培训行业的论文,不得不阅读一些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报告。而我之前的职业经验以K12教育领域居多,虽然短暂接触过一些在线职业教育培训,但是对职业教育的人群需求远远谈不到切身的了解和体会。这是我认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写论文解决的是一个公司的具体问题,而这个公司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行业的问题,了解一个行业,大范围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可能是一个最快的办法。但是这个纸面阅读,有很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对一线现实情况的体察,所以能够得出来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显得有点“纸上谈兵”。
虽然我们的论文要求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而且最好是自己熟悉的企业,但是有谁能够把整个行业的,不同细分领域都做过一遍了,再去写论文呢?由于行业、公司的复杂态势,要追求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和实地调研是很必要的。但现实中,却很少有人有机会,把一个行业的相关职业和岗位都轮岗一遍后,再去提解决方案。
在这个时候,我觉得相关政府部门,或是政策制定机构,反而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因为他们的位置,能够得到很多的一线调研的数据、收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态势,在数据样本上,和对整个行业问题的诊断上,有了更加准确而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出更符合现状的调整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看到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有一句话提到,“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这句话是个巧妙的比喻,倒不是说每个专业的人,都应该去下田地访谈,而特指深入一线调研,了解实情之后,在真正的现实问题面前,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而不是在实验室或是办公室写单纯的纸面调研,尽管纸面调研工作也相当重要。
上面说了这么说,总结一下就是,在面对现实的实践问题上,一个人多跳槽几次,多接触几个类似的行业,或者是关联行业,或许对造就复合型人才是有利的。这种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技术变革的现在,可能可以提出一些整个不同行业经营模式的机会,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举一个比较通俗化的例子,小米公司的原始创始团队,主要是金山公司出来的,也就是软件公司,开始做硬件产品。这本身就是一个跨界和创新,通过整合硬件的生产流程和销售方式,传统的手机行业焕发了生机,提升了手机行业的生产效率。直到今年,小米公司提出来要做小米汽车,这更是一次跨越式创新。如果小米的高层管理者,本身有汽车制造的行业专业知识背景,我想对于小米公司制造汽车会有一些优势。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有好几位创始人,都不是传统汽车行业专业领域类人才,如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
复合型人才,往往不是固守在一个狭窄领域内的人士的苦心经营,这些人才往往需要跨领域和跨界思考,更好的条件是有跨领域的实践机会,这样才有更多改造某个效率低下行业的可能型。但复合型人才不是凭空自己产生的,更加需要一个宽松的职场环境,也就是合理看待跳槽,或是与母公司形成竞争的前沿创新态势。写到这里,让我很自然想起吴军博士所写的硅谷的创业环境,给了这些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人才,以成长和创新的机会。
如果一个行业内固守者,某位人士工作了10年,就一定比工作5年的人值得尊重,这种传统当然也要遵守,其实大部分地区,可能都会有这种等级存在。但是另外一个人,做了三份工作,分别工作了5年,2年,3年,这个人虽然可能短期内,在一个领域没有达到领先的位置,或者是做到一个比较好看的“管理者”的职位,可能越跳到最后,做的工作依然是比较基础性的工作,但却因为他在这三个行业之内,发现了一个新的业务模式机会(这种机会是很难通过肤浅的新闻阅读报告所洞察),以至于此人在后面有了创新和创业的新可能型。社会上,需要对这种人有一定的宽容度,这样才能允许复合型人才的出现。一方面,我们在口头上期待复合型人才出现,但另一方面,不能在观念和制度上,对这种人才的出现有过度的限制和打压,而应该从实际出发,解决一些切实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