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组织开展了师说课改、课改沙龙、课程开发工作坊等一系列可谓是轰轰烈烈的活动。慢慢地,我们也开始觉察,作为一种普及、提示性的推动方式,这种热闹是必要的,但是若要真正触及课改深处,引发行动改变往往是缓慢的,长期的,甚至静悄悄的,自下而上的需要不断回望,对目标的追问,对细节的持续深入探究。
以学习为中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从教到学,不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方法的变革,我更愿意理解为思维的转变。
这本书始终聚焦“学生”与“学习”两个核心变量。学生学习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学习缺失是教学设计最大的缺失。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触动学生的往往不是知识点和技能,而是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所以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方法,崔老师关照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的连接,对学习落后的学生,他想的是如何让他们进步一点?对课堂上情绪不佳的学生,他想的是如何关心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对课堂上百无聊赖的学生,他想的是如何把他们邀请到学习中?
“什么是学习?如何有效地促进学习?”从这些基本问题出发,这本书绘制了教学设计的全景,涵盖了从学情分析的开展到学习目标的构建,从学习内容的呈现到学习活动的组织,从学习动机的激发到学习评价的设计。
聚焦“学习如何发生”,崔老师不谈教学目标,而谈学习目标,不谈教学内容而谈学习内容,不谈教学活动而谈学习活动,不谈教学评价而谈学习评价,他时刻提醒“学习”是第一要义。崔老师关注教师如何改进教学,关注学生如何改进学习,关注教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改进,他时刻在提醒“改进”才是目的。
虽然本书聚焦“以学习为中心”,但我和作者的观点一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也不是条件和主体的关系,教学本身是动态、连续、开放的互动生成的过程。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与学也从来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教学相长的关系,教能转化为学,学亦能转化为教;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所以孤立的强调“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都是片面的,非理性的。“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还是建议你向热气腾腾的教学现场要答案,学生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体验的传递过程,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学习爱好者,深度参与的学习体验是好教学的前提;其次教学即学术,教师即研究者,教师需要时刻保持研究者的敏感与责任,在教与学的实践互动中,在师与生的角色的切换之间,坚持审视与改进。基于实践的反思,是化解教学问题唯一的方式。
用脚思考,用脑袋走路的勤奋的研究者。
课程即教师,教师即课程。
(备注:这篇序言写得真是太棒啦,我来回读了好几遍。真是每个字都是精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