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稀缺对人类大脑产生的影响存在于潜意识之中,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地俘获他的注意力。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对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拥有的比需要的少,结果很简单,人们会变得不幸福。
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人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人们的执行控制力。
在稀缺所引发的后果中,有一项尤为重要,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
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略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
二
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专注红利“,也就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成果。
管窥是指,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视野。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务,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专注具有积极意义,稀缺会迫使我们专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管窥则是消极的: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当稀缺将我们的大脑俘获时,我们不会通过对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可见,我们用管窥的方式来应对稀缺,既有利,又有弊。
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三
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不是减少某人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能用得上的容量。
稀缺会形成带宽负担,而这就意味着稀缺不仅会降低流体智力,而且会降低自我控制力。
贫穷会成为心智的负担。贫穷状态也会削弱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在执行控制力的测验中,甘蔗农们处在贫困状态时的响应速度要比富裕状态时慢11%,而且还会犯下比后者多出15%的错误。所有人一旦深陷贫穷,其有效带宽都会变窄。
稀缺不仅仅会令我们入不敷出,不知道如何分配资源,而且还会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被削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生活就是这样,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四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子,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稀缺会改变我们花每一分钱、度过每一个小时、吃掉每一份食物的方式。稀缺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结果,装出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行李箱,大行李箱总是装的随心所欲,还剩下不少空间,而小行李箱却总是装的十分谨慎,满满当当。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权衡式思维是由稀缺所引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稀缺状态下,因为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致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
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余闲可以将我们从做权衡的苦差事中解脱出来。
稀缺不仅意味着人们没有失误的空间,也意味着人们更有可能会出现错误。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五
1美元的价值在穷人眼中和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富人对1美元的价值判断。当穷人在评估1美元的价值时,会用上大脑中内化的衡量标准,而不会依赖环境进行判断。穷人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他们更接近于经济人。人们对于货币价值的衡量是相对的,这是行为经济学中的经典结论。
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在没有余闲时,我们深谙行李箱中每一寸空间的价值,穷人珍视美一元钱的价值,日理万机的人珍视每一个小时的价值,节食者珍视每一卡路里的价值。
穷人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他们在评估一元钱的价值时会用上大脑中内化的衡量标准。他们并不会凭借环境去判断物品值多少钱,需求的压力始终存在于穷人心中,挥之不去,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
身陷贫穷会让人比职业经济学家更懂经济学。
六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会产生管窥心态。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今天的稀缺,将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为管窥负担而丧失。
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时,就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和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带宽负担----当下的一切会自动加载在你身上,但未来却不然。若想关注未来,则需要带宽,而稀缺已经占据了带宽中很大的一部分。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我们需要通过对资源的认知来估测未来的需求,需要利用执行控制力来抵御当下的诱惑,在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会让我们关注当下,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
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借用就会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当面临稀缺状况时,我们的借用,从长期来看,通常是不合理的。
无论稀缺以什么形式呈现,都会导致借用。
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要的事务,比如整理办公室、做结肠镜检查、写遗嘱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物搁置,这种倾向不仅有关时间,也有关金钱。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俘获我们的稀缺,就存在于当下,它所产生的管窥负担,令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
七
稀缺陷阱,就如同“杂耍“。太多的最后关头,让人们持续从一项紧要任务转移到另一项紧要任务。这是管窥所引发的后果我们可以在当下尽几所能,但这样的做法会给未来带来新问题。稀缺陷阱源于人们将可预期事件当做突如其来的事件处理。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尤其是要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改变心态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当有了管窥心态时,我们就只能局部的,暂时性的解决问题。杂耍时,你从“管子“视野中只能看到即将落入手中的球,而会忽略抛在空中尚未落下的其他几个球。当那几个球突然降落时,对于用管窥心态看问题的杂耍玩家来说,这些球就是新的“震惊“。
逃离稀缺陷阱,首先就需要制定计划,而在稀缺心态的控制之下,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去做到这一点。制定计划很重要,但并不紧急,而这类事情正是管窥心态导致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做计划,需要退后一步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而杂耍则会让我们始终处于当下----将关注点集中在就要落下的球上,使我们很难顾全大局。
最重要的是,对未来进行计划需要带宽,而稀缺则是带宽的沉重负担。
稀缺陷阱尤其会令人感到心酸的就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
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阶段性的稀缺会引发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会将我们拖回稀缺陷阱之中。在稀缺陷阱之中,如果某个资源充裕的阶段不时地被稀缺所打断,那么其很快就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稀缺。
……认为,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精打细算,充满远见卓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而且特别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
穷人会一直贫穷下去,而孤独者也注定会继续形单影只,繁忙之人永远会日理万机,而节食者的计划也总是会以失败告终。稀缺造就了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令稀缺长存。
八
良好的教育水平需要足够的带宽、复杂的决策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
穷人不仅缺钱,也缺带宽。最需要用劳动换取薪水的穷人,他们的生产力却承受着最为沉重的负担。负担过重的带宽意味着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有所减弱。因为想要让某人吸收新信息,就必须让其拥有相关的工作记忆。
任何形式的技能习得,无论是以学习,社交技巧还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都需要带宽。如果穷人缺乏带宽,那么他们就无法很好地掌握这些实用技能。
九
从稀缺心态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发生在穷人身上的众多失误。这些失误的不可避免,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积极性,而是因为缺少带宽,因此我们要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我们要设计有效的预警机制,让穷人提早为未来做准备,所以为穷人提供的培训要简单实用----节省带宽的教育方法才是好方法。
若想让限制手段影响人们的行为,就必须令其进入人们的管子视野之内,其中一种方法是定期发送剩余月份的提醒。通过唤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可以试图将这个遥远的问题主动推入管子视野之中。
为了让激励机制发生作用,人们必须在管子视野中看到他的存在,而大多数激励机制都有落在管子视野之外的危险,这就等于是无形而无效的。可见,我们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精心的设计。
稀缺陷阱的出现就源于不断的救火和管窥心态,源于人们做的事情,在管子视野之外都潜藏着需要付出的巨大成本。如果能对此进行改变,我们就能改变贫穷的逻辑根源。
十
时间表排得最满的计划,不是好计划。如果没有构建起余闲,我们就会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当然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是浪费,太少又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只有存在余闲,人们才不会全神贯注的在迫近的截止日期上,也会去关注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
救火型组织有几条共同特征:第一,这种组织问题太多,时间不够;第二,这种组织会解决紧迫问题,但对于非紧急事务,无论其重要性有多高,都会被搁置;第三,这种行为会导致层叠效应,致使要去完成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简而言之,他们的时间都用在扑救最迫近的火灾上了,而四处又会不时的冒出新的火焰,因为没有人采取预防火灾的措施。
对组织而言,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对余闲进行明确的管理,确保余闲的存在。
虽然稀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但我们依然需要专注于能量管理和带宽培养,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而非将工作的小时最大化。
十一
通过外力将人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小小的改变,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就能缓解稀缺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稀缺会产生带宽负担,因此节约利用带宽是对稀缺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对稀缺,要在富足和带宽充裕的时候开始行动,更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
我们可以引入类似于减速带和助理这样的工具,利用我们对事情本身的洞察力,来构建出更为理想的成果。关键在于你所采用手段的内在逻辑,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稀缺能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以及帮助我们管理长久以来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人们总是忽略带宽的重要性。当决定做某件事情时,人们会想到他们能利用的时间以及这件事情需要花费的时间,但很少会想到带宽。迫近截止日期的稀缺体验,起因于人们在充裕时所采取的时间管理方式。我们在富足时往往想不到为将来留有余闲,所以只要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