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学启示录021: 怎样理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启示录021: 怎样理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作者: 陈奕和 | 来源:发表于2023-02-07 16:39 被阅读0次

    曾子为什么会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对于执政者而言,什么东西比发财重要100倍?

    为什么说要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利益深度融合?

    为什么散财于民的人反而有财可用,而聚敛私财的人最后反而人财两空?

    在《大学》的书中,曾子告诉我们,生财是有大道的,这个大道很简单,就是老百姓的常识: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也就是挣得多一点,花的少一点,挣得快一点儿,花得慢一点儿,才能存住财,才能在关键的时刻,危难的时候有钱可用。

    告诉完我们生财有大道的道理之后,曾子继续告诫我们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这句话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有做官和做老板的人,都应该好好去参一参的话头。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想想看,一个人越是官当的大,钱赚的多,名声响的人越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身外的钱、权、名,是我们生命的终极追求吗?或者它们只不过是我们实现终极追求的手段?

    老百姓不是常说“钱财是身外之物”吗?那么我们再追问一下,什么是身内之物呢?如果身外之物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东西最重要呢?身内之物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社会现实,有多少人想追求更大的权力,然后就不择手段,最后不仅仅丢了权力,丢了自由,甚至是丢了身家性命。

    又有多少人想追求更多的财富,然后不择手段,不顾一切,最后一觉醒来,重新回到解放前,更有甚者进了医院和法院。

    当然也有人为了出名,为了走红,而不择手段,结果“其兴也忽焉,其臭也忽焉”,求名反被名声毁。他的名声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甚至是灾祸。

    其实我们分析一下,总结一下,就会发现,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把目的和手段搞反了。

    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亲手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到晚年的时候,他老人家居然出家了。他为什么没有再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名望呢?

    是因为老人家的智慧境界足够高,他已经领悟了,活着主要是要提升灵魂的境界,而不是追求那些身外之物。

    自由、平安、健康、智慧、喜悦、身心的和谐,德行的修炼,才是我们生命追求的根本。

    而其他外在的一切,不过是内在本质的辅助条件而已,是培养我们生命之树的肥料,要不然就不会有“金钱如粪土”的说法了。

    讲到这里,金钱如粪土这个提法,被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不在乎钱,其实是有问题的。

    真正地理解了金钱的价值,看懂了金钱的可怕之处,一个人不是不在乎钱,而是他对钱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钱和没有钱都不能影响到他的心理。

    他不排斥钱,甚至可能用心去赚钱,只不过他赚来的钱,不是用于自己的挥霍,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是把赚来的钱作为肥料,滋养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境界。

    所以一个有智慧、有境界的人,是能够分清主次、内外、本末的,手中的权利,腰里的财富,外在的名望,不过是自己用来实现人格修炼的助力罢了。

    因此上,财富这个东西,一定是取之于民,再用之于民。他们不会贪婪地据为己有,而且会通过权力、财富,造福更多的人,成就更多的人。

    反过来再有更多的人拥护和支持他自己,提升他自己的境界,放大他的成就,这种人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账上千千万,心中无一分。”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有境界的人把收上来的钱再撒出去,再去用来造福百姓、造福员工、造福客户,而百姓、员工和客户就会更支持他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反而让他们未来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回报,这样就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这就是曾子在《大学》前文当中讲的先有德,再有人,然后有土,结果就是有财和有用。

    而一个人如果把积累私财作为人生的目标,他就会忘掉根本,失去敬畏心,就不容易把握好分寸。

    因为贪心太过胆子太大,而让自己与百姓为敌,与员工和客户形成对立,从而失去支持和拥护,慢慢的就失去了财富的源泉,形成了反向的恶性循环。

    失德,然后失人,然后失土,最后失财和失用。

    也就是说,只有把从百姓那里收来的钱财,再用于改善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够达到以财发身的目标,才能够让自己的人格和德行更有号召力,从而可以稳固自己的执政基础。

    也就是曾子后文所说的: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君子以仁爱对待百姓,用财富去关怀天下苍生,天下苍生则更容易,也更愿意履行他们的义务,更安心于生产,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执政者也就有了更多的用度,他所有的政令也就更容易获得百姓的响应和拥护,执政者和百姓之间就更容易形成向心力。

    其实,如果真的看明白了,天下的财富,是取之于天下人,再用之于天下人。那么事实上,天下人名下的钱财,何尝又不是执政者的财富呢?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执政者地位的稳固和长久。

    把天下人的财富再还给天下人,才能最有利于执政者的根本利益,保住执政地位没有风险。

    所以作为一个执政者,应该从大处着眼,把执政者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做深度地融合,反而能够达成不贪财而不缺财,散财于民而民能生更多财的良性状态。

    这就是以财发身,反过来就是以身发财。不聚财的人反而更容易有财,聚敛私财的人,很有可能人财两空。

    为什么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大学的篇末,曾子为什么两次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为什么职位越高,越不能用力聚敛私财?

    为什么执政者把小利还给小民,能够藏富于民,自己执政时才能有更多的钱可用?

    为什么执政者宁可要个贪污公财的贪官,也不要一个帮助自己搜刮民财的官员?

    《大学》书中的最后一段,曾子告诫我们生财有大道,还告诫我们,仁者是以财发身的,只有不仁者才以身发财,阐明了他的财富观。

    然后他又继续提醒我们: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这句话啥意思呢?也就是在上位的人好仁,那么在下位的人就容易好义。而没有一个好义的人,对他自己该负的责任,不尽职尽责,不有始有终。国库里的财富没有不属于君王所有的。

    其实,这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为目标的大人物,没有必要,也千万不要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贪财和爱财。

    因为天下国家的财,都是帮他来实现政治理想的依靠。已经贵为一国之君了,甚至是天下之主,就不能有任何的私人财富了。

    一个真正的君子大人,最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去关怀和保护天下的苍生,要去实行仁政,让老百姓感受到执政者的仁爱。

    这样的话,他们才会更拥护执政者,并且更有积极性去创造财富。

    老百姓的口袋里有钱了,国库自然也就更容易充实,执政者执政也就有更好的财力作为基础。

    这就是前文所讲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的良性循环。

    那反过来讲,执政者想要执政的时候,有财可用,就必须让老百姓更有精力,更有积极性的去靠劳动创造财富。

    想要执政的时候麻烦更少,就要让老百姓拥护自己,遵纪守法,而能够让老百姓全力劳动生财,而不是去作奸犯科,大前提是他们要有安全感和获得感。这两点只有仁爱百姓的执政者,才能够做到。

    所以,执政者要想让老百姓创造财富多多的,给执政者带来的麻烦少少的,那就必须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广施仁政。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曾子继续引用了鲁国的贤臣,孟献子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有车一乘的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计较那些养鸡养猪的小事和小利了。

    家里有个冰窖,可以满足祭祀用冰的这种官员,地位已经这么高了,待遇已经这么丰厚了,你就不要再去想着养牛养羊去赚钱,图利了。

    已经有100乘兵车的小诸侯国,千万不要去蓄养那些,帮你来搜刮民财的家臣。

    作为一个小诸侯国的国君而言,与其有这样帮你来搜刮钱财的家臣,宁可有一个偷盗公家财富的家臣。

    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获财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其实这段话也很好理解,一个人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自己拥有和掌控的财富越多,既要分清利益的大和小。

    要能从大处着眼,要聚焦于大事要事,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谋天下国家的大利,而不是自己那点蝇头小利。

    本身已经拥有了大权,大财,就不要像小市民一样去争小利了,要把小利让给那些小民,让小民有安全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有人有土有财有用的良性循环。

    如果执政者身居高位,还要与民争利,而不是去千方百计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那就会失民心。

    失民心不就是失人了吗?失人就失才失用,就会进入无才可用的恶性循环。所以,贤大夫孟献子才会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因为前者的危害要成倍甚至十倍、百倍于后者,会让执政者失去民心,从而失去执政的基础。

    这样分析完了,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国家的执政者要把百姓的拥护,百姓的安定,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当成他们最大的无形财富,最重要的财富。

    这样的话,才能够让执政的基础更加牢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才可能更加稳固。

    否则的话,政权和自己的执政地位,都会失去根基,执政地位就会有危险。所以曾子才会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只要执政者做到了仁爱百姓,尽到了一个执政者该尽的义务,让天下苍生有安全感和获得感,你还愁没钱可用吗?

    35个内容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精读儒家四书之首《大学》。

    每句话,甚至每个关键词都多方阅读查证,并且联系今天的社会生活,让圣人的有字书和生活的无字书相互参看。

    力求能通过今天的生活经验帮助我们读懂历史上的圣人之言,也能在理解和吸收圣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升我们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放大格局,领悟大道,成为拥有大仁大义和大智大勇的大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启示录021: 怎样理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pv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