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东西往往揭示了某种社会基础面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当前来说不过是一种风潮,但对于未来却暗示了下一代人可能的选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红成了互联网的一支生力军,似如韭菜,一茬接着一茬的迅猛生长,刺激着我们的荷尔蒙。
坦率的讲,之前我是对这些网红是很不屑的,至于原因我会在后面讲到,但是我深刻的知道现象本身只是本质的一种展现形式,我需要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一年多前火的发烫的互联网思维现在很少有人提起了,就像被皇帝老儿宠的发烫的妃子突然被冷落,打入冷宫的感觉,过客也!仔细深究不难发现这大概与小米这个“互联网思维”的标杠企业不太景气有很大的关系。在于华为的战争中,小米越来越处于劣势。华为厚积而薄发的优势越来越凸显,这不禁让人深思其中的原因,后面我们深入分析。2016年风向标似乎吹向了“网红”这一群体,于是相应的出现了诸如网红经济之类的东西。
这不禁让人唏嘘,互联网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我们的躁动,我们都像得了多动症的患者的一样,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急躁的刷新着各种各样的app,都在寻找着新的刺激点,生怕错过什么改变世界的点子或者被这个世界孤立。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微商,再到现如今的网红经济,与此相伴的是这些新型词汇短暂的生命周期。
但是从我关闭朋友圈、卸载大部分app到现在,我好像并没有因此而错过什么,也并没有被这个世界孤立,反而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交到了几个“可能”是一辈子的朋友。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种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绝不会是一年前万众瞩目,人人称道,一年后却变得鸦雀无声,举个很形象的例子,就跟放了一个屁一样,烟消云散,甚至些许臭味都没留下。
各种新词汇换来换去唯一的说明就是大多数人其实只是在信息层面解读问题,很多的新词经过那些皮包公司(明眼人一定知道我说的是谁,但是我就是不说)的包装之后,瞬间伪装成了新的知识和思想(难道不是不说人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买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根本的源头其实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其实并不真正的在乎什么新的知识和思想,我们在乎的是这些东西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也就意味着人们在乎的不是什么网红经济或者是互联网经济,内心真正的需要是快速赚钱的方法,我们等不及,也等不住,这放佛是人们的真实心思,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的真实写照。
急功近利的暴富心态本身其实没什么不好,谁不想一夜成名呢?关键问题在于它有自己的明确限度。当超过了这限度后,那就会欲速则不达。一旦从比特的世界进入到原子的世界,那过去几十年沉淀下来的管理、生产工艺、供应链这些东西就会重新变的有价值。
而这毫不稀奇,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也会有。
看到这儿你也许会问,以上的这些到底跟标题有什么关系,从网红到企业家到底有多远?
如果你看的足够仔细,也许你已经发现了,我在阐述这个现象的时候引入了一个衡量标准:价值。
在我们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尝试着搞清楚价值的定义(在此场景中)。
维基百科是这么解释的: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可视为是能够公正且适当反映商品、服务或金钱等值的总额。
坦率的讲,看了这个解释,我想如果在这之前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看到这个解释大体上是蒙圈的,依旧还是不知道什么是价值。
不必着急,我们先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如果用价值这杆秤来衡量网红和企业家,那么问题就简单很多。正如我在上文中提到,一种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如放屁一般来的快,去的更快。所以可以用价值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来解释这个问题。
价值的有效性:从网红的特质我们很难判定这一群体是否真正意义上创造了价值,但是企业家毫无疑问的创造了价值。我相信针对网红是否真正创造价值这个问题一定会有很大的争议,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既然存在着争议,那么对于他们是否创造价值这个问题就值得怀疑。
价值的连续性:这也是我上文中提到不屑(或许不屑这个词不是很好,这仅仅代表个人看法)这一群体的主要原因。假设这一群体真正的创造了价值,但是如果这个价值是瞬间的,并且不可持续,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其实是不具可以被称为投机主义呢?
小结: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与急功近利暴富心态相对冲的正是恒心。如果我们拉长我们看问题的周期,站在长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现象,或许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或许会看的更清楚,甚至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而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