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从普通到不凡,上海闸北八中的刘京海校长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教育之路,将一所“垃圾学校”变成了“明星学校”,创造了当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挑战一切可能性”表达了自己研究“差生”问题的坚定信念。
“差生”往往是各方面都差,他们既有学业上的困难,又有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的毛病。对于“差生”,人们习惯于加班加点教育、管头管脚教育,结果往往是只管得了一时一事,治标不治本,容易反复。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经过艰苦的探索和深刻的思考,刘京海发现,所谓的“差生”犹如体弱多病的人,西医式教育越“吃药”越伤身体,中医式教育虽见效慢却能治本——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就可扶正祛邪。刘京海认为,学生之所以会成为“差生”是因其在学习过程中反复遭遇失败而导致自身信念逐渐丧失,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思路在于反其道而行之,变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为反复成功的良性循环,即通过帮助学生反复成功,消除他们的自卑和自弃,唤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刘京海坚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也都有成功的潜能,通过努力,每个人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成功。
成功是成功之母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这种两极分化的结果是什么?每个孩子的差异在哪里?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刘京海认为关键在于这些现象和结果对孩子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什么影响。学没学会、成不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孩子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父母与教师是可以影响孩子的,而最大的影响是影响孩子的自我认识——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进而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做到了这一点,教育就从外部进入了内部——自我教育。所以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
走上成功之路的孩子往往是受了某个人的提醒,说他某方面好,然后让他发现自己,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很有用的人,一个对社会很有帮助的人,一个很强大的人。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天天被骂作傻瓜,他可能渐渐相信自己真是一个傻瓜,就此走上混日子的道路,从而与成功无缘。伤害一颗心是很容易的,而振奋一颗心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刘京海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三个要素:
首先是积极的期望。父母和教师要相信孩子,对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使孩子对自己也产生期望,从小拥有梦想。“一个人要有梦想,一个民族更要有梦想,这样,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可是,现在的人太功利了,只知道挣钱享受,很多孩子已经没有梦想了。一位苏联的科学家曾说过:最可悲的人是什么人呢?就是那种当他走向坟墓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的人!很多人可能都是这样可悲的人。当然,没梦想的人是要死的,有梦想的人终归也要死,但有梦想的人会幸福得多,因为有梦想就有追求,就会去干,没梦想怎么干呢?所以,我觉得让每个人都有梦想,可能是教育最核心的任务!”
第二是机会。父母和教师要让孩子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滋味的孩子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滋味的孩子会越来越差。
第三是鼓励。父母和教师既要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使孩子信心越来越足,行为越来越自觉。
正是在积极的鼓励下,这些所谓的“失败者”才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社会实践甚少的中小学生来说,把成功当作成功之母,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生缺乏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乏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乏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能力。失败与挫折往往会使他们一蹶不振,丧失前进的信心。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因为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与挫折,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些学生饱尝家长和教师的呵斥、同学和邻居的冷眼。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形成了缺乏自信、学习动力弱、需求层次低的“失败者”心态。要帮助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教师和家长的鼓励无疑会成为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与进步的动力;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成功者”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