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经常发生针对热点事件的争论,各种观点经常针锋相对,但是似乎总有一种观点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但是过一段时间,事件却可能发生神奇的反转,甚至反转再反转,这给我们平淡无趣的生活多少增加了很多趣味。
人们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对事实的认定不一样,所以吃瓜群众会不停地呼吁“求真相” 。也就是说,人们不是对同样的事实,出现了观点的分歧,而是对事实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人们都是基于自己认为的事实,发表自己认为不可置疑的观点。
这就是尼采提出的视角主义。
视角主义认为,视角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真相,人们所看到的所谓真相,其实是个人的主观阐释。
这并不是说,外部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说,只有人类出现以后,客观世界才变得有意义,事物的意义是由人主观赋予的。这与符号学的观点一致。
那么人们如何对一个事物形成相对统一的看法呢,尼采认为这取决于人们对特定事物有没有共同的视角。所谓的客观性,其实是共同视角下的共同错觉,人类社会的交往就是基于这种共同视角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只要大家认为这件事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认为这样的看法是客观的。
尼采的视角主义与他世界是虚无的观点一脉相承,他是反对形而上学的,认为世界不存在统一的本质。
尼采认为事物是意义是人赋予的观点,初看与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有相通之处,其实完全不同。王阳明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关于道的思想,认为这个世界存在一个客观的道,而且这个道上天也赋予了每一个人,这个道就是人的天性。所以,心即理,无非是回归天性,而不是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地加在事物上。
那么,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真相呢?我认为所谓的真相已经是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第二性的。自然世界发生的事实,与人类认识到的事实,两者并不能等同,可以说人类很难完全发现事物的真相。人类社会发生的种种故事,都与人的意识和情志相关,对于一个举动,人们无法彻底明了发出者的动机,而只能是作出一种自己的主观判断,一个事件本身是由人与人之间无数的举动构成的,甚至行为人本身也不彻底明白自己的真正动机,人们总是通过主观判断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构成了事件。因此,人类的活动,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因素,因此不存在客观的真相。
但是,只要人们在具体事实上达成共识,也就是尼采所谓的具备共同的视角,那么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看法是完全可能的,这就说明,人人之间是存在一个共同的道的,它是高于事实的。这个道,就是天理,王阳明称之为良知,良知是先天的。
从《中庸》的观点讲,人只要做到至诚,就可以认识道,也就是发现这个世界的客观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