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惑丶思惑:
刚接触佛法时,我们只能看到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比较倾向于对修行后的最终结果的阐述。因此,对涅槃的称呼特别多!
原始佛法对涅槃的定义是:苦及苦因的止息。
佛及阿罗汉住世时,苦因已灭尽,心苦已经永远的止息了,名为有馀涅槃。
佛及阿罗汉舍寿,五蕴的生灭不再相续,名入无馀涅槃。
五蕴就是苦,苦不再相续,苦彻底的灭尽,没有苦的相续和残留,故名无馀涅槃!
涅槃,不是断灭。物质层面的存在与精神层面的存在都是从无到有丶从有到无的。这个“无”的状态,密宗称之为空性,禅宗称之为妙明真性丶佛性丶自性丶………
涅槃,对凡夫俗子来说,犹如生盲。与凡夫论涅槃,犹如与生盲论象!玄而可笑至极矣!
只要见了一次涅槃,那怕只是一刹那,就已经是初果圣者了。初果二果,对涅槃都仍然是陌生的。
凡夫够得着的,只有五蕴:
1.色蕴:身体,包括眼耳鼻舌身。
2.受蕴;身体五种感官层面的苦受丶乐受丶不苦不乐受。
3.想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互动的记录和对记录的回忆。
4.行蕴:意志丶意愿丶欲望丶思丶贪爱丶瞋恨丶嫉妒丶忿恼悭谄等等心态,统称为行蕴。
5.识蕴:眼识丶耳鼻舌身意识,前五识能了对境,意识能了能别。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从究竟层面来说,与身体这堆物质一样,都是由地水火风构造而成。地水火风都是阴阳对立的一种存在,以前曾经说过,比如火,冷与热都名为火,冷热就是一对阴阳。支持与推动名为风,………
世界上所有的众生,都不过是色丶受丶想丶行丶识五蕴生灭相续的一种存在而已。
五蕴生灭相续这种状态的差别性,便产生了人与种种动物丶天人丶地狱丶饿鬼丶阿修罗的存在。
把构成众生的每一个零件拆开来看,都不过是一堆一堆的五种蕴而已。
五蕴的相续,如旋火轮。点燃一根香,快速的旋转,便产生了一个红圈圈。红圈非有非无。亦如电影,一张张照片快速的运动,便产生活生生的人的假像。
是故《金刚经》云;圣者无我相丶无人相丶无寿者相。若有人相丶我相丶人相丶众生寿者相,则非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
初果圣者见涅槃后,破除了五蕴我见灭二十种身见丶彻底的相信佛法僧的存在名为断疑丶彻底的明白了证悟涅槃的正确途径而舍弃了错误的外道戒规名为破了戒禁取见。
破了我见丶戒见取见丶疑后,五种见惑将自动的根除。
见惑灭后,在正见丶正念的作用下,将自动的根除习气,也就是断思惑。
与烦恼相应的思惑根除时,便根除了五上分结;色爱丶无色爱丶慢丶掉、无明。从此永不受生于欲界丶色界丶无色界。
什么叫见感?什么叫思惑?学佛多年,仍然是一头雾水!我在东北一个人独来独往独自经行时自动的内观,忽然间闻名知义,顿了其义。
六祖云:"闻经累千劫,悟则刹那间",信矣!
通过多年的观察,我们发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很难的!是故有宗教相仇的说法。跟不同知见的佛教徒相处,勿谈佛法。限基督教徒,勿谈佛法。………,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改变一个人的知见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习气更难!断习气,是初果以上的圣者才能达成的。
凡夫,只能用一种习气代替另外一种习气,那就是修习对治法。修习对治法,名为增上心学,也就是令心的品质更好!
当我们真正的明白见惑丶思惑的形成和根除的方式后,我们才开始明乎事理,不再企图去改变任何人!
越是愚昧无知的人,越企图去改变别人,结果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受挫折。愚昧之极的人,最终成忧郁症患者。稍稍有点善根的人,只要碰上本大师稍加指点,就可以得个转身: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