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可以通过创立社会契约来改变我们习惯,法律法规就是很好的例证。在社会中,我们一致同意遵守某些规则,并共同强制执行这些规则。每逢一项新立法出台,如安全带法、餐厅内禁烟、强制回收等,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它就成了社会契约塑造我们行为习惯的一个实例。这个集体一致同意遵循某种行为方式,如果你不遵循,就会受到惩罚。
正如政府利用法律来追究公民的责任一样,你也可以创建一个习惯契约,让自己承担特定责任。习惯契约是一种口头或书面的协议,你要借此声明自己对某一特定习惯的承诺,并约定假如你违背了诺言,将会接受相应的责罚。随后你会找到一两个人作为你的问责伙伴,并与你共同签订协议。
前段时间,我们谈到了“承诺机制”,同时用承诺机制和我们常见的“flag”进行了对比,这里,我们先重新来回顾下承诺机制和flag。
立flag的过程我们都很熟悉,也就是在未来的某个期间,我要实现XX,我要达成XX,不过因为缺少了一些元素,所以很多时候,立flag就和向菩萨许愿一样,总是有想法而没行动,似乎只要许了愿,flag就一定会实现一样。
承诺机制则更倾向于行动,它也考虑到了人的天性,所以从一开始就去设想了,哪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自己未来目标的达成,所以提前实施一些行动,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而今天我们所要谈到的“习惯契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应用也颇为广泛,也是能够很好的促进习惯养成的手段之一。若说相像,其实flag和习惯契约更有着几分相似度。
首先,我们先来聊聊它们的相似度:
•它们都有为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节点;
•都需要在时间节点前达成一项目标;
那么,flag和习惯契约之间的不同点,又在哪里呢?
• flag只需要自己就可以完成,而习惯契约需要见证人;
• flag随时可立,而习惯契约则需要有个仪式化的过程;
• flag是否做到,并无明确要求,而习惯契约则有奖惩要求;
• flag有结果要求,无过程要求,而习惯契约则对过程也有明确要求;
有了异同点的比较后,我们对于习惯契约要如何做,应该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了,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下,习惯契约具体要如何做:
◆明确我们所要改变或创建的习惯是什么?
◆明确自己过程路线行为,需要做什么?
◆通过仪式化的过程来声明自己的承诺;
◆建立契约需要有见证人,如果不能达成将对你问责;
◆明确奖惩,如果不能达成,将接受何种的惩罚;
举个例子,每年拆书帮分舵的年会上,都会有许愿墙这个环节,要求在座的小伙伴立下新年flag,以期收获进步和成长。然而,或许是环节名称的原因,flag=许愿,所以在场小伙伴的多数新年flag,也就真的成为了一种许愿。
去年11月,我在分舵组织了一个拆书打卡群,所有入群人员都是自由报名,报名拆书家需要承诺,自己在每个月至少需进行线下拆书一场,如果做不到,则月底需要在群里发不小于50元的红包一个,如果连续2个月做不到,则将被抱出群。下次申请入群需要至少停1个月。
从今天分享的内容来看,这就是一个“习惯契约”在学习中的应用,有仪式、有见证人、有奖惩、有明确任务,所以参与人员达成的几率就大大提升。
同样的,今年1月下旬,裘叔参加的总舵拆研班,同样也是一个习惯契约在学习中的应用,承诺在3个月的时间里,完成4个21天的阶段任务,如果达不成,则所交的400元保证金就成为同学们的红包了。
整个活动都有非常规范的流程,开营仪式,班主任等,习惯契约该有的要素都有了;至今已经完成第一阶段,通过这个过程的实践,我就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快速成长。过去自己都是想着了就写点什么,反正爱写不写,也没人管,一个拆书课拖了几个月也没有动笔,然而在拆研班,在定下契约后,2周完成的任务,比自己过去2个月完成的都多。
所以,如果你渴望成长,渴望进步,那么我觉得你可以尝试一下习惯契约的方式,通过外部的力量来督促你,不断的行动,不断的达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