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的书读的不多是对自己太高的评价,其实只是曾经耳闻其改编过青春版的《牡丹亭》,只是知道在有这么一个作家,《台北人》是我第一本阅读书目。
写字的这支笔,可以往前追,追到未曾到达的未来,也可以往后退,退到回不去的过去。白先生的笔落在了父辈们的老上海,落在了初到台湾时的光景,读着读着,让我想到曹雪芹,让我想到张爱玲,对一段过往时光的不断追溯和缅怀,大有往昔不可追也,且醉且行趁余欢的感觉。
《台北人》共有14个小故事,大都描述了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这些青年人、壮年人、老年人的生活各态。人活一世,如浮游生物,从这一头逆游到那一头,过程却耗尽了所有的慌张和从容——不容易,三个字是概述也是最简略的说辞,却也包含着更多的坚强,多少带了扛过来了的窃喜。如果用一幅画来形容的话,灰暗的色调会比较多,因为离别就是暗情绪,就是不为人知却又时时困扰的感情知觉,说都无从说明,但是却黏在骨子里,渗入灵魂里。无常就是平常,变就是常态。在感情上获得了读者的认同感,于是,阅读就会变得更加入戏。
文字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带着特有的方言语调,一读顺势变回带出画面感,人物表情,场景布置,言谈举止都是一一呈现。人性是怎样的过程,作者没有说,但是从尹雪艳,朱青,金大班,顺恩嫂等等人物的故事里读到了悲喜交合,人世沧桑。
不禁让我想起了廖信忠的《我们台湾这些年》,一样的写台湾的人和事,一样地写些有些暗淡的故事。但是都裹挟着作者深深的情谊。任何一个写作者都不能超越他的生活,他的认知来写作,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听了他的所有,写别人的事与别人共鸣,在白先勇截取的部分生活段中,哪怕是民民国时期的人们,也在心里能够打动我们,是因为有些共同的情绪都是链接在前世今生的,对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更好自己的追求,对感情的依恋,对安定生活的一味取索。
余生有限,情谊无尽。故事有限,回味无尽。读完,心头总有种深深地感伤萦绕,一路风霜,发生在几十年的事,读来居然没有违和感。究竟是是文字的力量,还是故事的曲折,还是在我们内心找到了一个可以同频共振的地方?
这14个故事串联起来是一个时代的切面,单独起来是每个人人性的全面,正如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所说的,故事的后面都潜藏着一个叫做灵性的东西,成为在命运之上的主宰。当某一种情绪得不到张扬的时候,变会成为世间某一种浓重的色彩。其实,这14个故事里的主角的结局都如作者定下的基调都是灰暗的,唯一的亮点就是对生命强烈的向往。读小说,开始的时候追求情节,到后来变成了想和主角同呼吸,再后来想和作者的思想串联,想知道他真正想要表达的真意。
一度,读这些故事让我跌在这样的情绪中,掉在了作者设下的情节中,不能自拔。追随作者的笔端而喜而悲,读的多了,居然也能全然退身,在第三方的角度看文字,看情节,看故事,看所有发生,看可能发生的。
对于书写着而言,故事不重要,写故事的动机,牵挂的感情才是重要的。对于阅读者而言,进入故事的情节不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地能够跳出故事反观生活才是重要。故事下面潜伏着一条线索,浅里说事故事的动机,往深里说是阅读者对你对世界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