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萱小蕾
图:网络
▼
一、世道艰难,也要死里求生
《当家主母》中的魏良弓,嫡母在他八岁的时候、将他亲娘卖去行院。
亲娘在那里肯定过得很煎熬,得知儿子高中举人后,便在那里上吊自尽了。
为此,魏良弓心怀对嫡母的仇恨,对亲娘的心疼和内疚,万念俱灰,一蹶不振。
给亲娘上坟后,晕倒在雪地里的他,被曾宝琴救了回去。
醒来后,曾宝琴安慰鼓励他说:“我从大牢出来,跪在行院时,也觉得没了活路。可我不想死,我不想认命,就想看自己能不能活下去。这世道艰难,但这不是我们自寻死路的理由,相反,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活着,死里求生。”
魏良弓说:“要是我娘能像你一样想、就能活着等我,那该多好。”
曾宝琴被触动,她的儿子也被送到了嫡母那里,她见不到儿子,想他念他担心他。
听完魏良弓的经历,她含泪说:“我应该好好活着,因为我的儿子希望我活着。只要活着,哪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总有一天能跟儿子团聚……”
看到这个,突然觉得人为什么要结婚生子,仿佛这样才算跟世界产生了联系。
这样便有了亲人,有了血脉相连,有了牵挂。
成为父母,成为兄弟姐妹,或成为孩子,就算是有了关联。
不再随心所欲,不再为所欲为,不再不计后果,不再我行我素,不再毫无顾虑……
这些牵挂有时让你觉得烦忧,觉得有负担,但撑不下去的时候,也可能让你产生动力。
他们也许是你的软肋,但也是你的铠甲。
二、因为放不下亲人,所以活了下去
最常见的感受是,天天在一起时,免不了嫌烦,一分开又想念得不得了。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受,小的时候,盼着长大。
无非是想着长大了就不受父母管了,就可以想去哪就去哪,想干啥就干啥。
长大了走远了,却又老想着回父母身边去。真回来了,被唠叨几次又想跑掉。
跟自己的姐妹也是如此,小时候在一起,老争吵打闹,甚至心生恨意。
但是分开了也觉得想念,牵挂,想见面团聚一起玩。
如此反反复复,大概是许多人对亲人都有的心理和态度吧。
但归根结底,还是对他们有依赖,有信任,有担忧,有怜惜,有爱有暖意的。
所以相处时的小不愉快是常事,大方向上,还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正因为有这些无形的情感拉扯,年少年轻时、那些不想活或不想好好活的瞬间,都是靠想到他们才停下来。
年轻时那些不懂事时的冲动鲁莽,想必大部分人都有过。
为何颓废,忧郁,甚至沮丧绝望呢?似乎也很简单,可能是失恋,也可能是失业。
有时甚至是很细微的小事,当然,那时不觉得是小事。
那时一点不如意都是大事,那时玻璃心,那时自卑或敏感,那时扛不住多少打击和挫败。
于是有活不下去的念头甚至意图,现在想想,是何等地危险。
能把那样的年华平稳度过,靠的还是对亲人的不舍,或是怕他们为此难过伤心。
三、亲人的存在意义,应该是支撑和力量
有过那样的经历,再撑过来,活到后来,成熟了,稳重了,能扛事了,回头看时,无比感激或触动。
走的路远一些了,历经的事多一些了,发现曾经沮丧的自己是不应该的,若真做了冲动的事,对亲人的伤害有多大。
所以亲人的意义,是彼此成为对方的鼓励,支撑,精神力量,生活依靠或陪伴。
当然,还有一些人的亲人也会给彼此带来伤害,但大多数人的亲人、是温暖可靠的。
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即使有合不来,有摩擦,也依旧有情有爱存在。
这些情爱的力量,支撑过多少绝望中的人?即使当时觉得是累赘的、换个角度也变成了牵挂自己的某种动力。
说到这里,就能理解曾宝琴的心境了,有了儿子即使不能在一起,在精神上也已经成了无法割舍的依恋。
看不到他、她很痛苦,但她不会因此就绝望,就放弃。
她得为了他而熬着,受着,忍着,坚持到团聚的那一天。
儿子给他的信念和希望,就是她活下去的全部力量。
现世中,多少人都是靠父母儿女或爱人一类的对象努力活着的。无论哪个时代,都有艰难的时候,都有人在艰难生活。
因为艰难就活了吗?因为痛苦就沉溺就放弃吗?不,还是要撑下去,总会过去,总会好起来。
希望不灭,只要心中有所爱所牵挂之人,扛住艰难就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这是对亲人有爱和负责的行为,也是战胜自己的一种积极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