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来戳痛点了。
首先,上图。
蒙尘的Flag轩辕泽枫人呢,咦,那里似乎有个裂缝啊,不会是一不小心失足掉进去了吧?
熬不熬夜,熬不熬夜,你熬不熬夜(一脸问号:究竟啥算熬夜?),早睡早起坚持的如何了,每天都吃早饭吗,说好的10000步呢?
哪怕再有仪式感,彼时再决心满满,仍旧逃不掉一个宿命:所有的海誓山盟,到得后来都不过过眼云烟。
仪式感和决心来自于一次次经历的积淀,而不是一时兴起。
说了不做,真不如不说。
做到,才是王道。
可是,如何说到又做到?
对于未谙此道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挑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一般性技能。
困于此间,难免生出颓败之感。要想解决此类问题,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首先准确的把自己要做的行为进行分类,然后用对应的心理武器去攻克它。
关于行为,书中将其分作三类:自动行为(automatic behaviors)、冲动行为(burning behaviors)和常见行为(common behaviors)(作者也把它们叫作A类行为、B类行为、C类行为)。
自动行为,即无意识做出的行为,譬如听到有人呼喊下意识的回头,又如看到某个问题想到特定的解答方法,生理上表现为肌肉记忆或大脑回路。
冲动行为,这个较好理解,想想一时头脑发热买下的那一堆衣服、书籍吧。
常见行为,就是习惯。这是最难撬动的。
至于武器,则是本书的重点:“SCIENCE”模型。
“SCIENCE”中的字母分别代表阶梯(Stepladders)、社群(Community)、重要性(Important)、容易度(Easy)、神经记忆(Neurohacks)、吸引力(Captivating)、铭刻(Engrained)。
于是实现持久改变只需两步:第一步,确认你想改变的行为是A类、B类还是C类;第二步,运用改变这类行为所需的武器。
SCIENCE模型是不是很简单?
事情往往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的多。
来依次认识一下这七种武器吧:
武器一:阶梯模型,整合步骤、目标与梦想。
武器二:社交磁力,让他人成为推动自己改变的力量。
武器三:要事为先,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
武器四:极度容易,越简单,越能坚持到底。
武器五:行为在前,行为改变了,意识也会随之改变。
武器六:致命吸引,极度诱惑能让你无法克制的坚持下去。
武器七:反复铭刻,把行为变成习惯,将习惯设为默认。
作者正是从序列、联系、核心、环境、神经、反馈、强化七个方面为我们编织了这张行动之网,网格自由收束之间武器随之赋形,进而有针对性的捕捉、推进具体行为的养成。
在介绍反复铭刻时文中写到,“人类的大脑渴望高效运转,它的一项功能就是让人付出最少,做事更多。如果你反复看到、听到或闻到某种东西(哪怕你并未意识到),大脑也会存储相关信息,让你无须思考便可迅速认出它、检索它。如果你反复地做某件事,比如走相同的上班路线,大脑也会存储这一信息,让你每天不用特意记住怎么走,就能径直到达目的地。大脑对人也会采取相同的方式,如果你反复跟同一人互动,大脑便会存储这些信息,好让你自然而然地觉得跟他在一起更舒服。”这便是之前我曾介绍过的大脑维持现状的特性,同时也是神经可塑性的确证体现。
当我们运用合适的武器将一种行为坚持下去,大自然的铁律将将其打磨成奇迹。
时间的朋友所以,奋斗吧,少年,时间会给你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