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来临了,每次春节前后,我都会回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那时候,年有浓浓的味道,过年期间的吃喝玩乐与平时的劳作和奔波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到了腊月二十,家家户户就开始为了过年而忙碌起来。腊月二十三要扫房子,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要搬到院子里,搬完后妈妈就会围上头巾,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把笤帚用一个很长的棍子绑起来,把房顶、墙壁、犄角旮旯和地上都打扫一遍。那时的房顶还是用檩木搭的,檩木上盖的是苇草捆,上面再盖上房顶,房顶是泥做的。家里土特别多,每年扫房子都是要干一天的,午饭凑合一下,下午接着再把所有搬出来的东西洗一洗,擦一擦再搬回屋里。想到扫房子第一个反应就是麻烦。
慢慢的,家里都换成砖瓦房了,没有那么多土了,扫房子就意思意思就行了,不用全搬出去再搬回来了,家里到处擦一擦,洗一洗就可以了。
每到过年村里会有很多家杀猪的,平时省吃俭用的爸妈,这时要抱回来二十来斤猪肉,当时觉得好奢侈。过年还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菜,比如木耳、蒜苔(平时只有家里种的白菜和萝卜,以至于我离开家后的十几年从来不买白菜吃,这一两年才开始又吃白菜)。
那时候,平时的每天都是忙碌的,地里和家里的活总是干不完的,只有过年那几天,我被恩准不用干活,连碗都不用刷,可以自己去开心的玩。
那时候,村子里过年的气氛很浓,腊月二十五六就开始蒸馒头、兜包子(还有糖包子)、炖肉、炖鱼、炸丸子等。
蒸了肉包子全家先大吃一顿,炖了肉再大吃一顿,炖了鱼再大吃一条。过年时的美味,值得用一年去回味。
除夕下午,大家分工,爸爸带领弟弟去贴对联。奶奶、妈妈、我和妹妹负责包饺子。那时的年夜饭比较凑合,随便吃些,吃完后全家围坐着,来点花生瓜子糖果,看春节联欢晚会(我刚记事时家里没有电视,还是去别人家看春晚,这样更热闹),八点晚会开始时是一个重要的时刻,现在都感受到那份期盼着快点开始的心情。
那时候,我们平时很少有新衣服,过年时爸妈会给每个人准备一套新衣服,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服,美美的。现在的大人和孩子新衣服是随时都有的,过年穿新衣反倒少了那份激动。
那时候看春晚要看到凌晨快一点,四点就要起来,叫“起五更”,每年初一都是困的一塌糊涂。
起来之后,快速吃完饺子,再把屋里检查一下,把大门打开,就会有很多家族的人来给奶奶拜年。奶奶年纪大,辈分也高,记忆中我小时候就乖乖的坐在奶奶旁边一边吃着瓜子和糖果,一边看着大人们拜年和寒暄。他们三五一群,来了一波就走一波,因为屋子太小了。
那时觉得时间好漫长,折腾了很久,看看表才早上七点。
初一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许动剪刀,那天不能干针线活,太阳公公出来前不能动笤帚。每次想扫扫地都会被奶奶呵斥住。现在的习惯初一也不会动剪刀和做针线活,动不动笤帚没关系了,因为现在天亮了才起来。
后来,渐渐的,不看春节晚会了,早上起床时也不是那么挣扎了。那时晚一些还要看看春晚回播,现在吃完年夜饭,很少看春晚了,大家都改抢红包了。
这几年,村子里都商量好了,大家都不起那么早了,七点钟起来,拜年。
那时的正月十五感觉还有浓浓的年味,或者说到了二月才算过了这个年。
自从工作后,初七左右上班,感觉年过的很仓促。以前,骑个自行车去亲戚家拜年每天去一家,拜到初七、初八很正常,亲戚多的拜到正月十五了。现在,开着车,初一和初二就全转完了。
那时候,每家门口的放鞭炮的废纸一堆堆的,现在放炮受限制了,门口散落着稀疏的几片炮纸。
有的开始了旅游度假,提前跟亲戚们沟通好,初一吃完饺子,开车就去旅游了,大江南北有个大方向,走到哪算哪。
现在在城市里过年,鞭炮不能放,也没什么拜年的,就是回老家时再稍微体会下那过年的气氛。年纪大了,一直奔波外在,过年是阖家团圆一下,陪父母的好时间。
对于吃喝穿,平时比较满足了,就没有那么在意了,反倒是很在意陪伴在父母身边那种心安。
现在的过年,就是折腾回去,陪陪父母,走亲戚,吃吃喝喝,然后再折腾回来,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而现在很多购物节兴起来了,双十一,双十二,还有一些洋节日也在比较年轻的人群中。幼儿园的宝宝们过万圣节,青少年过圣诞节。
三十年,年的味道已经暗淡了很多,不知再过三十年是个什么景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