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到趴平
云野
有点时间空余,打开凤凰网,看文化频道,看到汪曾祺一文《读廉价书二三事》。读及汪先生的随缘与写意过日子,不免暗暗偷笑;但是,看到其中的一个段落笑不着了,引起了阵阵的耳赤,估计自动红了。
他希望“能出这种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的普及本的书”。白文、普及本,是当初的愿望,几乎是带着躺平的想法做此事,但是经年累月,经不起名的引诱,还是顺着一些朋友的建议出起了故作扭态的散文集。看到汪先生批评,“不爱读那种塞进长篇大论的前言后记的书,好像被人牵着鼻子走。”“读了那样板着面孔的前言和啰嗦的后记,常常叫人生气;而且加进这样的东西,书就卖得很贵了。”
感觉到自己得要趴平才行,渐渐理解学生为何在考试中,做完试卷后,直接在台上趴平;虽然时不时要提醒他们得打起精神,可能我板着面孔的表情,已经惹人生气了——怪不得啰嗦地讲点道理,那些无感的眼神让我觉得做老师的职业价值感顿时失去了一大截——看来,是我多情,那些远去的科普情结,倒是成为了生活中的不经意的耍、料、玩。
原想着可能有远方的网友会要散文集,会要的人数也不多,所以稍微设置了一点条件,其实都是作茧自缚,若是好作品,能够和谁结缘,让他在书卷停留多几分钟也是一种幸运与幸福,为何要强调非要理解不可呢?有他的喜欢与生生不息之气,多好!蔓延在生活的角落,落寞在点滴的感受,渐渐地好像电磁波的频道已经消失于场中。其实灵魂本身有香气,若是发出了腐臭与自我标榜,倒是让人躲避不及的。读书的乐趣与好处,有时不言自明,如果非要奔着具体目的去,或者说非要定着某个系列去,渐渐地狭隘与失去了对社会、文化的敏感,也是必然的。
有时,聊赖地挥霍着时间,渐渐模糊了前方的路,好像路没有之后,出现了一大片广阔的天地。做点有用的,对周围的人好点,钻之弥坚终有所获。渐渐发现那些收获,与性情相关、与规律相关、与投入的角度(平台)相关。于是不显努力而渐渐躺平、趴平,有熟人戏称躺平是一种将就的姿态,而趴平是一种无声抗议的状态。无论何种状态,估计是保存自己避开各种无明的坑为主,其实在有情怀有实力的情况下,谁会有如此状态呢?于是,渐渐地闭嘴,最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其他随缘了了。
写文为嗟叹,实际也是为了安顿自己,把那些可能的自以为是的发现表达一下,实际上闲言碎语哪有多少人关注?还是有心人有点共鸣的人,多看几眼而已。毕竟每个时代,每一个点滴时刻,每个人遇到的事情与人情都在不确定的变化中,如果不拥抱不确定,那大数据的确定规律何来?马化腾说不知道年轻人会喜欢什么,那么他们喜欢耍什么就提供什么,这样可以?当耍够了,还是静静地弹素琴阅金经吧。
不过,耍,哪里那么容易满足呢?但愿,不容易躺平或趴平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