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广播

作者: 龙墅 | 来源:发表于2019-08-02 09:42 被阅读79次

    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广播”这一特殊时代最普及的文化传媒肯定还记忆犹深。因为那时的广播与我们的生产、日常生活及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伴随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多彩人生。

    诸暨人民有线广播站成立于1955年11月。普及鼎盛时期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衰落于九十年代。

    小时候,农村可传播的文化媒体少得可怜,除了有限的几份报纸,十天半个月一次的那几场重复的露天电影之外,老百姓能吸收到外界信息途径最多的就是每家每户都有的方形木壳子广播喇叭。

    儿时的广播

    说起广播,总有一股温馨的暖流涌进我心田。上世纪70年代,村里唯一与外界联系的传媒除了报纸就是广播。每天早晨6点整我就是听着《东方红》乐曲起床的。开始我一天的生活和学习。

    小时候的农村,村里每户家庭都可免费安装一只有线广播。所以,那时一根根广播线像蜘蛛网一样,通过一根根矮小的方型水泥柱东拉西址连接千家万户。而这一根根光光的铁丝成了每家每户与外界连接的信息“神经”。

    儿时的广播

    小时候我喜欢广播,感觉那东西很神奇。广播喇叭,是一种纸质低压电喇叭。从外面接入一条广播线在柱子下或墙壁下接上一条地线就响了,虽然声音沙哑,但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唯一与现代相结合的东西。所以我那时一直搞不清那根深入地下的地线到底起什么作用的?!调皮的我经常要去拔弄那根神奇的线。

    那时老百姓家里要了解时间,也基本上都是依靠广播来得知的。早上《东方红》乐曲响了,老百姓就知道:噢,6点了。中午广播响了就意味着11点了,该烧中饭了。晚上广播最后的节目结束了,那肯定是晚上8点半了,该洗洗睡觉了。还有那悦耳的报时声:“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2点准。”还有那熟悉的诸如:各位听众,下面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其摘要节目”,而老百姓最关心的节目应该是“气象消息”。因为这关系到第二天的农事,毕竟那时的农民是靠天吃饭的。而关于气象消息那时全诸暨最大的笑话就是“直埠地区有雨”。

    儿时的广播

    “直埠”是当时我们诸暨的一个乡镇名字。而每天的诸暨气象消息报告中总有类似这样的话:“今天诸暨晴到多云,午后局部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因为,那时许多老百姓听不懂普通话,往往把“局部地区”听成了“直埠地区”了。所以,有的老百姓说:怎么直埠地区老是有雨,而我们这里却没有雨?!

    儿时的广播

    我村关于广播还有一则大笑话。那个时代,老百姓吃过晚饭后往往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乘凉胖天。而鹅塘上面的井篰头往往是聚集的人较多的地方。一天傍晚,骆阿章正与一簇人在井篰头胖天,突然,安装在村后面西瓜山顶上的两只高音喇叭响起来了,只听见大队会计骆文堂的声音:“全体村民注意啦,下面播放一则通知……”。此时,阿章一本正经地感叹说:“阿堂(文堂)噶丢生活倒也吃不消的,每天都要爬到山顶上去喊一遍,脚骨都要酸痛杀来!”旁边的人听后捧腹大笑,阿章还蒙在鼓里,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开怀大笑过后,有人说:“你个呆子,阿堂只要在家里的广播室里用话筒讲讲好了,哪里要每天去山顶上讲话!”。阿章红着脸念叨:“这样的,是这样的,我一直以为他要天天去一趟西瓜山向全体村民喊话。”可见,那个时代老百姓科学知识的匮乏。

    儿时的广播

    如今的大众传媒己是相当便捷和丰富。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亨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有线广播”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化传播媒介,也曾经在历史的某一时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见证着生活的历史。

    2019年8月2日上午写于办公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广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ek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