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975386/4f7e25d071fb741f.jpg)
最近几天把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看完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最核心的可操作内容就是四句话:
第一句:这是真的吗?
第二句:你确定这百分百是真的吗?
第三句:当你持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第四句:当你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会是谁?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感觉会如何?
举个栗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有人借了你两百块,他说三天还,结果过了三年都没还,你估计可能心里不舒服,我们来运用一下这个四句话操作解一下心宽。
当这件事发生之后,大抵上人们的感受如此:他应该还我钱,结果过了期限还不还,真让人生气,我就不该把钱借给这个没信用的人,我怎么这么傻,就相信他了。
那我们来看一下:他应该还钱这件事是真的吗?
应该是真的。
百分百确定?
可能吧,也不好说百分百,估计之前也许欠过人家一些人情,或者出于其他一些原因,但借个钱也该还嘛。
当你持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的感受是:
生气,生气,火冒三丈,就想指着鼻子骂他不讲信用,也气自己容易轻信别人。
当你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会怎样?
如果这个想法不在了,心里就没那么不舒服了呗!但是老是会忍不住去想,这个想法会时不时的提醒你,就像一个闹钟一样,特别讨厌,即便你不想想,不能如你所愿。
怎么办?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事情的界定法则:
世间总共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天的事。
每个人活在世上,但归根结底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包括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通过各种感受器、神经递质传导,最终在大脑的各区域进行处理的结果。
所以我的事,就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的审视和思考。这样一来,真正关乎自己的事情,少之又少。
老子曾经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大抵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真的在观察自己,你会发现,你走在离“道”很近的地方了,因为自己的事真的不多,多出来的,都是想去干涉别人的事,东家长,西家短,谁家媳妇不刷碗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那么你的事,指的就是和自己贴近的,感觉还蛮有关系的,好像可以够得着的,抓一把的,可以interfere的事情。
但是实际上,这是个误区,特别特别容易让人掉进来。别人的事就是别人的事,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喜欢经常跑去管别人的事,你想想,你的心本来在你自己这里呆的好好的,跑了一部分到别人那里,你难受不难受?我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好开心,一旦到了分别的时候,可痛苦了,为啥?还不是心跑到那边去了,扯得疼嘛。
剩下一件,就是天的事。
人要知道自己的渺小,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存在着客观真相,而当你与真相进行争辩的时候,无异于以卵击石,你就已经输了,而且还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当你认清了这些问题,剩下的就是叩问心门,到底怎么做对?
第一、不再去与事实争辩,人最喜欢说的,想的就是“这件事应该怎样怎样”,最懊恼的也是“如果怎样怎样,我就怎样了”,真相就是真相,不要老是意淫,很伤的。
第二、尽量削减自己的欲望,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但是欲望就如同包袱,堆积太多,人会很累的。保持恬淡虚无,人才会心平气和,清明的精神会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第三、多审视自己的想法,多关心一下自己,“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https://img.haomeiwen.com/i4975386/5494e1a66ffd892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