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龙垭

作者: 向东流 | 来源:发表于2023-09-20 21:53 被阅读0次

     

    拦龙垭地形

    溇水河从湖北鹤峰县境破山而出,状如小三峡。两岸绝壁危耸,天不盈尺,然后拐弯自西向东奔流而去,一路滩多水急,舟楫难行。河的北岸较陡峭,为粘性黄土,坚硬的板块石头地貌,不能耕作,只好植树造林了;南岸沿河地势平缓,砂土地质,山石松碎易崩垮。村子在南岸,依山临水,有百亩水田,几十户人家。虽路不通街衢,人不知京都,却也是鱼米之乡,不亚于世外桃源。

      拦龙垭在村子东边,一条山岭从村南山脉分支,跌宕而下,直抵北面大山。溇水经过拦龙垭,绕过这条土质松碎的山脉,从北边坚固的石山中裂出一条河道,把北山划出一角留在了南边,令路过之人无不称奇,百思不得其解。

      我小时候听奶奶讲过拦龙垭的故事,奶奶独特的乡音土话和传神的事件叙述,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我一直无法用我所能掌握的文字能力准确的复述这个故事,所以一拖再拖。

        那一年闯王大军直捣黄龙,大明崇祯皇帝信奉“君王死社稷”,至死不退,于煤山上吊自尽以谢天下。也是那一年,天象示警,水灾、旱灾、蝗灾、兵祸、瘟疫、地震接踵而来,尸横遍野无人收,千里绝人烟。正值盛夏,大山里的气候喜怒无常,时而烈日炎炎,时而暴雨倾盆,农夫们干脆脱掉麻布短褂赤裸着上半身劳作。这里土著人喜欢用长长的黑色土布条在头上一层又一层盘绕起来,形成斗笠一般大小的椭圆形头饰,不知是传统习俗还是礼仪,一直延续到我奶奶我外公那一代人。我奶奶说,我们村明朝时候还没有水田,水田是桩巴龙出走时把河流改道后,一代又一代人在原来的河洲上砌石筑堤,挑土担泥,逐渐发展成如今模样。奶奶经常告诫我们小孩子,如遇到桩巴龙出山要躲避,如果躲避不了,就得祝福它飞升成功,上天入海。

      桩巴龙的前身是一种尾巴很短的蛇,(我猜想大概是五步蛇)它藏匿于某个深山老林而且有水源的山洞中,经过千年修炼而成蛟,再修炼千年而化龙。桩巴龙脾气暴躁但极其孝顺,俗称“孽龙”。因为桩巴龙脾气暴躁,导致它的成功概率很小,刚成蛟它就忍受不住修炼的煎熬,要提前出关,人们叫做走蛟。走蛟的命运很悲惨,通常在半路被雷劈死,粉身碎骨。成功化龙之后,它来去都会嚣张跋扈一番,霎那间雷电交加狂风暴雨,似欲天崩地裂。每至清明节前后,桩巴龙一定回老家探亲祭祖,致使人们对它又敬又怕。

      话说那年那月那日上午,,本来万里无云的大晴天,突然间乌云从西边缓缓压过来,伴随着一连串的响雷由远而近,闪电撕裂着西边乌黑的天空,这边却仍然艳阳高照,只见河水陡涨。周氏,三十多岁,村东头王家媳妇,正在拦龙垭河边石头上用木槌奋力捶打衣物。家里上有公婆下有一群孩子,男人上山砍柴,她挑了满满的一木桶担子衣物,准备两个时辰洗完后回家做午饭。西边的乌云和闪电她看到了,隆隆地响雷更击打着她的心,还有很多衣物没有洗,她犹豫着要不要找个地方躲雨?或者先回家?心里盘算着,双手愈发麻利起来,她把清洗完的衣物放进木桶,串好竹扁担,蹲下继续槌洗。当她的感觉鞋子湿了,河水不知不觉变得混浊了,竟然漫过了鞋底,涨水了!她七手八脚将衣物归置完毕,挑起一担木桶就往上边跑,一边跑一边回头看。

      她看见一里外的河水中间有一条长长的黑影若隐若现,惊雷闪电在后面紧紧跟随,暴雨铺天盖地。周氏放下担子,惊呆了,龙!一条黑龙!它在与雷火搏斗!不,它在接受天雷的洗礼!它不慌不忙,无畏无惧,任凭雷电击打,犹自泰然自若。它高傲地抬起头,巨雷在它头顶爆炸,金光四溅!周氏回过神来,双手合十,闭眼默念:祝黑龙功德圆满,不怕天雷,腾云驾雾,上天入海…

      雷声远去,暴雨已停,仿佛一切未曾发生过。周氏如梦初醒,蓝天之下,彩虹横跨南北。但见溇水河在她旁边转了一个急弯,她的面前,竟然是一座山!

      北面的大山形似一条大青鱼,叫做鱼山,上面有几个村落。从此,溇水的南边,村东这座分出来的小山,起名唤作“边鱼山”。

    后记:“桩巴龙”为湖南省西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石门县、慈利县一带为主要发源地。我们当地民间还有一首歌谣:生在金藏坪,死在白沙洲。一儿一女在后头。一儿一女若动身,上坪下坪一起崩(ben)。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拦龙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ha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