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的实践源于对失控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不同诱惑、陷阱、个人行为模式的观察研究,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之后,才能更加针对性的进行自控实践。
通常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分为3个类别:
我要做:针对的是自己想多做多,减少拖延,可以提升生活质量的事情。比如:定期健身,学习工作技能,按时完成功课等;
我不要:针对的是自己明显意识到对生活/健康/工作有损的习惯。比如抽烟、甜品、过度消费、坏脾气等;
我想要:针对的是自己想要集中完成的一项长远目标。
自控力实践需要进行以下长期训练:
自我意识训练:知道自己做什么样的决定需要意志力。比如:不吃晚饭、下班后跑5KM、每天总结等等。你需要花一周左右的时间,把自己每天要进行意志力选择的事情记录下来,同时分析哪些选择可以增强意志力,哪些是在消耗意志力;
观察自己是如何屈服于冲动的,分析背后的心理变化,这样才能在下次被诱惑的时候,意识到这种冲动,并采取有效自制;
选择一个小的自控目标开始实践。比如:每天记录收支情况,可以下载软件“随手记”,利用一些小工具支持自己每天的行动,从小事开始进行实践。刚开始就设定一个非常高的目标是很不利于自制力训练的,只会形成打击;
识别自己的疲惫感:疲惫更多的是一种大脑保护,需要在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刻意让自己坚持一下,挺过去,告诉自己,只要你愿意,你就有意志;
识别自己的原动力:通过不停的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做什么事情能够让你获得什么来识别自己的原动力,发现“我想要”的力量;
寻找生活中能够刺激自己产生失控多巴胺的场景,并对这些场景进行自觉控制,不要掉入陷阱。比如:促销,零热量,低脂肪等等;
观察奖励的承诺和实际体验中的区别。你会发现,这种奖励的承诺并不能真正让你满足和高兴,反而会成为失控的根源。了解到这两种感受,会让你有更强的自控力;
减少让自己承压的场景、行为、承诺、负债。多进行积极沟通和自我对话;
减少恐惧管理,不要用如果XXX(做不到的事情),那我就会XXX(不好的结果)来进行心理暗示,这样只会导致拖延;
关注自己遇到挫折时候的感受。减少自我批评,而是进行自我原谅,快速从挫败感中恢复过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