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后感·《进化论讲义》

读后感·《进化论讲义》

作者: 赵梓铭 | 来源:发表于2023-04-23 15:45 被阅读0次

提到“进化论”(evolution),大部分人头脑里会蹦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来。作者王立铭带着我们追根溯源、抽丝剥茧,用理性的科学语言诠释真正的“进化论”。

诚如作者在扉页所言:Life is never easy, but life always finds a way. 无论何种生物,无论面对何种窘境,生命之强之韧总会穿透那些艰难的缝隙,并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挣扎着活下来,且活的更好。即便是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微生物为了生存、繁衍,也在穷其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地球生物的魅力让人叹为观止。

任何一个活着的地球生物,都有一种最大化它的生存和繁殖机会,尽可能地扩大子孙后代数量的本能冲动。这种扩张性作为生物的根本属性,与环境中资源分布形成了天然、永恒的矛盾。于是,生物进化只能持续且不断地发生。而“竞争”又往往与“进化”挂钩。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明确指出:生存竞争的含义很宽泛,不光只有这一种血淋淋赤裸裸的形态。甚至达尔文都避免使用“竞争”这个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词,他的原文是“struggle for existence”,可直译为“为了生存而努力”。显而易见,“竞争”比“努力”释放的攻击性要更强一些。

在达尔文看来,生存竞争有三种形态: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和环境竞争。需要明确的是,赢得种内竞争固然是生物个体生存的基础,但任何一个想要长期生存和繁荣的物种都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寻找独特的生态位、发展独特的生存技能,并找到和自然环境长期共存的策略。

生物的每一次进化,都是为了能在此时此刻活下来、活的更好。从纵向上看,生物原本具备的我们认同的优势可能从“有”“进化”到“无”;从横向上看,不同物种的现存者即幸存者,就是本物种进化的胜出者。一言以蔽之,生物的进化并不一定要表现出人类眼中的进步。也是这个原因,不少人觉得应该把“evolution”译为“演化”。而生物在红皇后效应的驱动下持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恰恰对它们的生存繁殖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说“进化”并无不妥。只不过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注意“进化”暗含的进步含义,是针对生物本身的生存和繁殖而言,我们不要情不自禁地去套用人类眼中的“进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在进化论的视角下,万千现存地球生命并非与生俱来、亘古不变,它们是从相对少数和简单的祖先那里逐步生长、延伸、分化、进化而来。在漫长的进化时间面前,生物在进化时具备的进化优势——哪怕再微不足道——也能在无数代生物的努力下,积累巨大的生存优势,启动强者更强的循环,生物进化中的马太效应值得人深思。很多时候,微弱的起始优势会带来成王败寇的极端结果;在硬币的另一面,迟到一步差之毫厘就谬以千里。

书里的内容精彩纷呈,而这只是概括的前半部分,暂时写到这里吧。总之,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进化论讲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hy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