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花式逗孩子又多起来。
其实,这现象寻常可见,你我都遭遇过,是童年时期的家常便饭,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微信上经常流传这样的帖子:《千万不要这样逗孩子……》《再逗孩子,别怪我翻脸》,说得好像你发完帖子赌完咒,亲戚朋友就自觉收手了——不,你根本不会翻脸,作为原生态中国人,我们都知道翻脸的后果。
那么,除了“好言规劝”、“恶语相向”,还有办法吗?
说三个小故事。
林恳三岁多,一天,我一对朋友夫妇来家做客。X叔叔年轻活跃,喜欢恶作剧,他逗林恳说:“你是男孩吗,你是男孩就把裤子脱下来给我看小鸡鸡,不脱裤子你就是女孩。”
这个问题带有明显的羞辱意味,超出了林恳的经验范围,小家伙不知如何应对,涨红了脸,跑过来向我求援。“叔叔逗你玩,不理他。”然而叔叔不依不饶。
X说到第三遍,我心里也毛了。
我走过去,伸出一根手指勾住他的腰带说:“叔叔,你是叔叔就把裤子脱下来给我们看小鸡鸡,不脱你就是阿姨。”
X愣住了,继而一语不发,满脸猪肝色。
“没事,脱吧,我又不是没看过。”
僵持了十秒,我笑笑松开手。得饶人处。
X的太太,我的朋友全程目睹,在一旁笑道:“你别跟她闹,你搞不过她。”
这叫“其人之道”。
林恳五岁,跟我去我一个老友的先生Z的单位办事。Z生性严肃,不苟言笑,见林恳调皮动他电脑,就威吓道:“手再动一下,就把你扣在这儿,不准回家。”
林恳之前见过Z,记得这叔叔虽然不爱笑,但抱着自己一起打过手机游戏,似乎对自己不坏,这回被这么一说,不由觉得委屈。回家后,他跟我说:“妈妈,我有点怕Z叔叔。”
“你也觉得他有点凶,是吧,他是比较严肃。有妈妈在,你放心。我教你个办法,下次叔叔再凶你,你就这么说——”小耳朵竖起来,“叔叔,你虽然看起来凶,但我相信你还是个好人。”
“哦,我夸他好,他就不会跟我凶了。”
“对了,他总不能说:我是大坏蛋。如果他这么说,也是他自己说自己,我们没办法。”
林恳笑倒在地。
我记得林恳后来并没有机会跟Z叔叔“切磋”,但似懂非懂的他,不再像之前那么无助和畏缩,有了信心和底气。
这叫“欲扬先抑”。
林恳七岁,跟爷爷去机关浴室洗澡,回来就跟我说,他不想再去洗澡了。
原来他碰到爷爷的老同事,个个笑他瘦:“你怎么那么瘦,你妈不给你吃,你爷爷不给你吃?”他不知怎么回应,才能让这些老头们“不嘲笑”自己。
说实话,林恳是瘦,幼儿园阶段还说得过去,上了小学,总一副发育不良的样子。一年级有一阵他每天用拳头打自己的胸脯,打得咚咚响,我听得心疼,每次制止无果,有回急了打过他两下,想想不妥,遂认真问他。
他说:“这样能让我觉得自己有肌肉,没那么瘦。”小眼睛里噙着眼泪。我这才知道,原来林恳一直为此自卑。
所以,被“围攻”时更难过。
“你确实瘦,所以希望别人不说很难,毕竟这是事实。妈妈建议你学会应对,如果别人说的内容不错,你可以接受,然后顺着往下说——你说得对,我是瘦,瘦的人比胖的人有精神。你还可以给说你的人一些建议:我觉得你太胖了,你要少吃多运动,这样更健康。”
“哈哈哈哈,我下次去就这么说。”
下一次,林恳尝试了我的建议,果然成功克制了“老头嘲笑团”的气焰,再没人跟他扯这个话题。
这叫“顺水推舟”。
孩子被逗,考验家长的情智双商。
父母当众翻脸,显得小题大做,破坏人际关系是小,更糟的是,这种“言传身教”给孩子带来的不良示范——认知主观片面,情绪脆弱失控,行为简单粗暴。
反过来,父母出于社交需要,忍气吞声,要求孩子全盘接受外界的伤害,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责备其过于敏感,是以破坏孩子的人格核心“自尊自信”为代价。
稳妥有效的处理原则如下:
一、 对孩子明确你的态度:你理解他,会维护他
这个态度不一定对外表达,但要让孩子清楚你的个人立场,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
比被逗更让孩子受伤的是,父母强求孩子接受造成的“二次伤害”。
二、不制止不谴责客观现实,专注研究主观应对
客观世界不会因个人主观意愿而改变。
逗孩子这类“错误”的事始终存在,真正的“制止”来自智慧的应对。
一味谴责客观,会导致怨天尤人,无法接纳现实。
三、四两拨千斤,以不变的“认可”应万变
你说不脱裤子不是男孩, 我就说不脱不是男人。
你跟我凶,我就说你看起来凶,还是个好人。
你说我瘦,我就说我确实瘦,瘦比胖有精神。
……
争辩时,我们更脆弱。
认可对方,他会无趣。
不攻自破的应对,要不要和孩子一起来学?
朱老师最喜欢把人教坏。
本文收录进新书《非常规育儿经》
因出版社内部结构调整
新书进度一度减缓
将在年后重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