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作者: 涓涓浅语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09:43 被阅读203次

            放假教科室甄主任为老师买了一些专业的书,我选了一本,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当时甄老师说,于永正写的挺好的。

        于永正的名字很熟悉,就知道是名家大师,但真的没有在网上查过他的任何资料,没有了解他的教学主张,听他的课堂实录。在看书之前,我都认为他是中学语文老师,看了简介才恍然大悟,真的是井底之蛙,孤陋寡闻呀!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当兼职教研员时, 郝主任不止一次说过 中学和小学要融会贯通,但小学搞活动从未去过,借此本书了解一下。全书共四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和大家分享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句段。

    第二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老说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鞋子、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反思,我懂得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通过学习和反思,也是我认识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老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因为泰戈尔说过:“爱的别名是理解。”

      所谓“趣”,就是可要上的油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意性。还有一点是幽默。请示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待。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方面。

      把课上的有情有趣,说到底,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不只是方法的问题、学识的问题、创造能力的问题、艺术修养的问题,也不只是观念的问题,而是人格的问题。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他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这里面,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最大。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我教育的座右铭之一。 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力教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

      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琐碎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况的否定。他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以前我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事实上,不管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有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白话学生基本能读懂,我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的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只要提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样做,也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什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8个字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

      悟什么?首先悟其语,悟其义,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育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

      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其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上。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语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编写的具体一些。写的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

    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

      先说语言的积累。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我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我常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驳”;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第二、重视课外阅读。试验已经证明:只有学生的阅读来能够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什么,抓什么,学生便会什么。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这样做尝到了甜头,于是也要求我的学生这样做。叫他们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叫他们尝到“甜头”,尝不到甜头,日子久了就不愿意做了。现在有了电脑,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把好的东西(包括整篇文章、句、段等),随时储存到里面去,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

      再说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的太少,活动也太少。据我所知,如今的农村孩子,会爬树的很少,城市的孩子会游泳、划船的也不多,更少徒步远行的。诚实的孩子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我们到了农村,还真有把麦子当成韭菜的!再者由于独生子女多,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所以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接触,少了一份情。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的少,因此他们的“心里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总之,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jl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