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的平安夜,北京民航总院的一位医生,惨死在一位病患家属的尖刀之下,一场血淋淋的悲剧。
行凶者丧心病狂,必然要受到法律严惩,但已然消逝的生命无法挽回。
2001年以来,至少有50位医务工作者因为暴力伤医事件而失去生命。
医生这个高尚的职业怎么成了高危职业了呢?我认识的一些医疗工作者,薪水不高,压力巨大,如今还得面临生死考验。医生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份普普通通养家糊口的职业,哪里犯得着以命相搏啊!
问题究竟出在哪?
医生,尤其是门诊大夫,直接面对患者,患者因身患疾病痛苦不堪,自然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医生,指望他们能够妙手回春。
但是医生不是无所不能的神
纽约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镌刻的一行墓志铭总结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医生总是尽可能用现有的知识和手段去恢复病人的健康,延长病患的生命。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不能指望医生来解决所有问题。
国人的医学素养亟待提高,但国人对医疗体系的不信任却是悬在医患纠纷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很多人将矛头指向医疗制度改革,指责正是医疗市场化才使得患者更加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导致了今天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巨大冲突。
于是很多人怀念上世纪公费医疗的时代。
撇去情绪化的因素,我想说:
中国今天的医患问题的核心不是该不该市场化改革的问题,而是市场化改革的不够彻底,并缺乏相应市场化监督的问题。
医院和患者建立起的消费关系符合价值规律,无可厚非。不医改,长期依靠财政拨款的医院必然缺乏改革动力,臃肿而低效,患者得到的医疗服务的质量反而不会高。
医院以药养医弊端重重,将处方权和售药权的链条打断,恐怕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涉及到利益面的问题举步维艰,市场化监督屡屡失灵。
医院是个特殊的机构,从业者必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否则只会诞生出莆田系医院这样把医院当生意做的怪胎。
所以说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市场化改革、行之可效的监督缺一不可。政府必须要检讨医疗制度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医疗改革惠及于民。
另外,医疗保险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尽管国民对保险公司多少有些不信任,但是保险依旧是抵御风险的低成本手段。
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来看,任何改革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医院是每个人一生中都避免不了要去的地方,我们希望走进医院的时候是怀着是一颗平和的心。
这些皆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医者仁心,愿医患冲突的悲剧终究不再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