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买了一段时间了,老师说读它的次数不计其数(?),身边也有朋友喜欢的了不得。前言里也有许多名人名家的推荐。书刚到手时,在这种情绪鼓荡下,潜下心读了第一部分“自律”,其他部分趟那里睡大觉了。选为研修作业,是逼迫自己读完,为了证明读不深入不是自己“不行”。(是不是一种防御)今早,读老师晨文“鼓励求助者情感流露”提到“防御”机制,猛然意识到,读不下去,是我自己的“阻抗”。
嗨!操练操练?既然有了觉察,接下来,给自己做一番“精神分析”。曾奇峰还说,如果说分析别人是一种职业,那么分析自己就是一场修行。
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人的任何思想行为都可以看做防御,或是与防御相关联。
存钱是、囤房屋是;幽默是、朝某人大喊大叫是;把脸转向一边是、对某人超过实际的赞扬是……。
用曾奇峰的话说,个人防御系统如同国之边界,了解一个国家可以看她的国防力量,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的防御系统。它代表着个体的人格结构的强度、稳定度、成熟度。即个体人格的健康程度。
顺着这个语境,书没有足够吸引我如他人般渐入佳境,我在阻抗、抵御些什么?
是书中几个观点。其一:恋爱中的浪漫之爱不是爱。说的重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恋爱带给人的是愉悦享受,能给人以无尽力量,克服艰难险阻。可以使学渣变成学霸,可以使人生活积极工作努力,将更好的自己呈现给对方等等。
恋爱带来如此种种好处,话可不可以这样说,‘’坠入情网”是‘’爱情”重要的必备条件。(写下这句话话爱情的演变过程浮现脑中,所以这句话摆脱不了现阶段社会文化的影响。)它是爱情的组成部分,缺少它爱情便不完整。
其二,“依赖性”。文中观点认为对伴侣的“依赖”是一种“寄生”的心理。“没有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是一种病态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了自己的言行,控制了一切感觉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因过分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正常与异常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只是程度不同,不是性质原因。
嗨,好久不见以上二种情况,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只是一种防御机制,是“趋乐避苦”的本性使然。是个体角度人生不同阶段的自然呈现;是社会角度人生百态的的万紫千红。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表达清楚。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