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235/300】《你好,小孩》善待每个孩子是我们每个人该做的事。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亲子关系也决定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最初投射。尊重和合作是基础。信任是教育的核心,相信每个生命体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沟通的两个要素“说和听”,你说的,孩子都听到了吗?
第一章你好,小孩——对自己的真正友好是精神独立与天赋自由。
一、孩子是天然的学习者
1、鼓励孩子求知欲,引导自主探索。
2、时刻自我反思,与孩子一起成长。
3、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孩子没有主动求助,家长不干涉。
4、养育是一个不断寻找平衡。不过度干涉,不无视、放任。
二、基础人格:构建属于自己的生
1、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生最重要。好的人际关系。
2、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安全感(来自早期人际关系),同理心,我们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好即坏的世界。需要多视角、对他人宽容。沟通合作。
3、培养丰富的自我能力。多想怎样使孩子幸福?期待他的人生?希望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在我离世时怎样的他会让我放心?
三、让天赋自由
1、一个人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做什么。
2、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为此努力。
3、自主决定式——家长在亲子关系中主动后退一步,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是会跟孩子分析利弊,然后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
4、父母意见和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自尊度。毁掉孩子的,是以爱为名的干预。
四、爱,驱动孩子成长
1、亲子关系中,最基本的信任要比教养方法更重要。
2、找到“生命”对你的意义,也许可以帮你找到适合的亲子相处模式。
3、孩子是因爱而孕育的,伴随着爱而降生,也只有在爱的驱动下才能健康成长。
五、童年逆境的生理创伤
1、不能随意体罚孩子,身体的界限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的底线,体罚会暗示孩子“你的身体界限可以随意被侵犯”,会贬低孩子的自尊心和身份感。
2、亲子关系其实是一系列时刻的组合,所以所有的正面选择都会积累起来。设置有效限制的关键是同理心,同理心并非放任不管。严格与宽容的最佳结合是给孩子提供支持并满足我们的期望。方法:承认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重新调整孩子的冲动,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愿望,给孩子一个选择,用游戏的口吻要求孩子配合,以行动捍卫你的边界,要进孩子与你共商双赢解决问题的方案。
六、性格内向与社交力
1、无论孩子性格是内向和外向,我们要做的时把孩子带进社会,让他们可以生存,可以融入,可以沟通协作,可以找到群体,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2、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存在,孩子需要在成长中一点点塑造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可能性。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放下焦虑,去拥抱和承受这种生命的不确定之美。
七、学习的周期和自主性
1、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是手段,是过程,是工具,是终身的,我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给他提供需要的学习成长环境,让他能够达成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
2、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学习的?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学习是手段还是目的?学习是过程还是结果?学习是工具还是成绩?学习是阶段性的还是终身性的?
八、用感知和体验打开世界
1、教育,不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较量,而是我们和自己内心恐惧的搏斗。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自由的接触大自然。
3、阅读是丰富孩子生命和生活体验的最简单的途径。
4、让孩子去感知和体验就是在帮助他们搭建种心理机制,在过去的经验上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又一个新的高点,让他们知道困难可以被客服,而每一个被克服的困难都将成为新的体验。
第二章友好妈妈——母亲从本能感性到理性自觉的成长
一、孩子对母亲的意义
1、养育孩子的过程能够重返童年,带给自己精神上的成长,重新审视生命的机会。
2、正视自己的生育动机。找到新生命对你的意义就是一个重新认清自己的过程,当你把孩子当成一个和你平等的生命体,你其实获得了探索未知的能量。
二、用人类学家的视角看待孩子
1、换个视角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去体谅孩子的内心,把我们的孩子从无法言说的痛苦中解放出来。
2、用人类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给孩子时间去成长,做孩子的观察家和分析师,不预判他们的动机,不预设他们行为的结果,而是用更开阔的视野,对孩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坦然接受生命的丰富与美丽。
3、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去理解他们的想法与困境。成人充当外部调节器,帮孩子整理情绪。
三、家庭不是道德殿堂
1、当孩子遇到困难,希望求助的第一个人是家长。告诉孩子遇到事一起跟他解决,希望孩子能把家庭当成自己最坚实的后盾。
2、只有帮助孩子先接受真实的自我,父母才有机会进一步告诉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如何尊重他人的感受。
3、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不进行道德评判,告诉孩子家长真实的想法,让孩子的愿望被看见、被承认。
四、母亲,从深刻的链接到主动的分离
1、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使命,有强大的修复能力,相信自己就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妈妈,当下就是最好的时光。
2、母亲和孩子的关系究其根本就是两件事:链接和分离。链接是因为母亲孕育了孩子的生命。她与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天然亲密;分离是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终有一天我们要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去走各自的人生路。
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孩子是独立个体尊重他们提供丰富的生活学习场景,鼓励孩子探索世界、探索自我、适当引领,做好分离的准备,父母也要安排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五、只做六十分妈妈
1、避免落入完美陷阱。不追求100分妈妈,做60分妈妈。
2、最好的养育来自妈妈天然的自我信赖和独立自信。
3、让孩子选择,让他承担选择的责任。孩子们的人生并不应该选择一条设定好的路走下去,他们应该独立而自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激情和灵感,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自我。
六、妈妈要柔软,也要坚硬
1、面对孩子我们的手指向什么,孩子们就看到什么,渐渐也会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困难或者苦难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它,我们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信号,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影响着他们当时的心态,更影响着他们未来独自面对生活的选择。
2、一张一弛之间,最需要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正直的、有主张的。
七、做孩子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桥梁
1、正确认识孩子的情绪失控,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当世界误解你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有勇气去解释,而不是哇的大哭一声跑开,用情绪来代替行动。作为妈妈,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情绪,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与世界的良性关系。
2、当孩子不会表达时,帮他说出来他的情绪。把情绪的词语慢慢告诉孩子。
八、给孩子“开后门儿”的教育
1、所谓的开后门儿就是给予孩子一种弹性的、宽容自由的氛围。以便激发他们的潜力、创造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主动学习的品质。
2、“灰度思维,黑白决策”下定论的时候还是要非黑即白,也就是要有正确决策指令。但是思考的过程可以是有规律的、有弹性的。
3、如果我们能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开后门儿”,孩子就会觉得格外的感激。他们由此能切身的感受到温暖与安全感,觉得自己的父母是很疼爱自己,才能更自信从容的面对外界,也才有能力更为灵活的处理与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第三章友好爸爸——父亲身份的有效觉醒
一、父亲的角色界限
1、母亲角色:拥抱、接纳,给予稳定的情绪,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饥寒交迫”带来的痛苦。
2、父亲角色:秩序、规矩,给予自信和力量,让孩子能够无畏地面对世界。
3、男女差异: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社会期望。
4、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孩子认识到,除了妈妈,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人,进而从爸爸扩展到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最终扩展为更大的世界。
二、父亲角色的重新定位
1、帮助爸爸发挥自身优势,发挥“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力。给爸爸一点时间融入,才能跟孩子建立链接。
2、爸爸通过照顾、互动跟孩子产生关联,承担“照料者”职责。尊重爸爸用自己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对妈妈教育起到补充。
三、从“丧偶式育儿”到为父亲“松绑”
1、不打击爸爸们的积极性。爸爸有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支持他们。
2、理解每个人所选择的为家庭成员更好地相处而努力的方式,摒弃指责,寻求更好地合作。
四、孩子真实的榜样
1、父亲对孩子价值观的引领,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教父》、《狮子王》。从人格发展来说,父亲是用来从被跟随到被挑战、被逾越的。爸爸的出现,打破了孩子与妈妈的共生关系,孩子通过与爸爸的关系渐渐理解复杂世界的“敌人”和“竞争”。
2、父母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长大后亲密关系的模式,为孩子树立另一半的“榜样”。家长都会成为孩子寻找亲密爱人的模板。
五、把脾气装进“盒子”里
1、镜像神经元是模仿的基础。孩子做了恼火的事,冷静一下,不要让愤怒毁掉与孩子的关系。
2、先关注孩子是否受伤,不管精神还是身体。和孩子一起收拾烂摊子,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家人的意义就是有了麻烦互相帮助,共同承担。
3、面对孩子,用建设性的、积极的方式去管理自己不随意发泄极端情绪。步骤:关心对方(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关心);一起面对(找办法去解决问题);事后复盘(讨论日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理解孩子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愿望,给孩子努力一下就能做到的事情。
六、爸爸爱妈妈,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1、做父母坦诚,要让孩子放心。
2、父母关系融洽、稳定,孩子知道爸爸在做正义的事,在维护家庭规则。
3、爸爸爱妈妈,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妈妈,会让孩子懂得女性应该被尊重。
4、爸爸对家庭和妈妈的维护,等于告诉孩子——妈妈被保护,你也被保护的,你是安全的。
第四章友好家庭——亲子共创利他型能量平衡系统
一、养育孩子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多边合作
1、孩子成长环境:在压力下可以依靠、完整的、有凝聚力的核心家庭。合作的视角重新看待家庭和养育。
2、家庭合作要有共同目标、统一的认识、相互信赖的氛围等。是复杂的多边合作,家庭必须留给个人更多的空间。
二、父母的合作原则
1、切记竞争,要彼此成就。合作父母要有眼神交流,把注意力放在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上。
2、原则:表达爱,看到对方的好,做彼此生命中的替补队员。不经意间推崇对方。相互肯定,积极心理暗示。
3、父母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父母连接的归属感。
三、把孩子当合作者
1、把每一个孩子当作独立生命个体,有独立天性,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桥梁,需要在孩子成年前给予帮助和扶持,最终他们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人生。
2、能否把孩子当作合作者,取决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和孩子沟通语言很重要。
3、尊重孩子的见解和期待,给孩子时间与空间,让孩子最大限度发挥聪明才智,激活孩子的动力、活力、潜力和创造力。
四、祖辈,请把家庭的主场让给小两口
1、祖辈负责爱,不负责教。界限感不是生分,而是对父母作为孩子教育主导角色的极大尊重。
2、合作办法:祖父母参与前提前制定规则,划定界限;遇到问题积极沟通和表达,达成共识;沟通不佳,父母至少把自己做好,相信孩子自主意识。
五、正视单亲,不做情绪超负荷的章鱼
1、积极心态面对生活的变数。谨慎对孩子解释。
2、放下评判,放过自己,甚至放下期待。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家庭。
六、陪伴是心灵的共振和同频
1、理解和共情是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前提。互相理解。任何时候都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安全感。
2、孩子成长没有“快捷键”,学会换位思考。认真听孩子叙述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
七、不要做下跪父母
1、真实地做自己,理智地爱,温柔而坚定。
2、父母养育孩子,既要给支持也要设定界限。
八、让孩子有承担家庭责任或命运的机会
1、让孩子真实地触摸这个世界,真实做自己,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看到父母的快乐和忧愁。
2、让孩子去单位参观知道父母干什么,经常通电话让孩子倾诉,正向引导,保持积极和勇敢。
第五章友好幼儿园和学校——重塑儿童认知世界的阶梯
一、要放心让小小探险家环游
1、帮助孩子独立,从依赖父母自然人到自给自足的社会人。
2、适应分离:不过分插手孩子生活,不代替孩子做他本该做的事,不剥夺孩子自由成长机会。
二、把孩子交给外部世界
1、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孩子成长,合作、分享是实践,矛盾打架也是实践。
2、0到6岁身心发展关键时期。
三、我们期待的老师
1、不给孩子贴标签,谨慎使用负面标签,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谨慎引入竞争机制。
2、用“互相理解”的方式与家长交流。
3、纪律是管理手段,不是目的。
四、与学校打交道
1、做高自尊的家长,理解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实际困难,对自己的孩子有明确的养育风格和诉求,积极地和老师平等交流,永远支持自己的孩子,尽量避免和老师一起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2、家校关系:保持对孩子情绪的积极关注,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或者反常行为,积极干预,及时与学校沟通;周围教育环境越不理想,越要善待孩子,好好爱孩子;再决定介入孩子的学校生活之前,先征求孩子意见,并跟孩子说明你准备如何做,保护孩子的知情权,孩子才是学校生活的主角。
3、作为父母,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在帮助孩子在一切经历中分析、收获正向影响,让孩子看到我们解决、处理危机的策略。
五、保护珍贵的差异性
1、相信孩子自有他的天赋和使命,努力发现孩子的天赋。
2、用积极的心态、资源导向和未来导向来看待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的个性成长,鼓励多元化发展。
第六章友好社会——共同塑造美好世界的命运共同体
一、我们离儿童友好型社会还有多远
1、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他也是这个社会的孩子,让所有的孩子被善待,值得举全社会之力。
2、建立儿童友好行城市,不要用成年人的行为准则以公共礼仪要求孩子。
3、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对他们是开放的。建立与儿童友好城市,要深入的各行各业的具体细节、服务以及整体的社会共识上。
二、对“熊孩子”温柔相待
1、遇到熊孩子,对孩子多点宽容和理解。2、与熊孩子的父母进行理性、温和的沟通,试着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三、社会中的爸爸和妈妈
1、学会无条件的爱,把这份爱变得更加宽广和深厚。
2、成为妈妈,你的核心东西还是你自己本来的样子,你可以把孩子作为你人生的一部分,但一定不能失去自己。
3、每个承担起父母角色的年轻人,都应该得到社会给予的时间、空间、话语权上的宽容度。
四、帮助孩子在社会规范中建立导航
1、家庭不应该是一座孤岛,孩子也不应该除了家人之外无所依靠。
2、家庭能够接触到的关系和资源越多,孩子对于自己生存环境边界的认识也将更为宽阔。
3、建立起家庭的支持系统很有必要,在你分身乏术时,可以有人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五、世界上有理想的教育吗
1、信任是教育的核心,应该相信每一个生命个体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2、理想的教育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把孩子视作一个完整的、全知的灵魂去尊重;把孩子当作一粒有着自身生命走向的种子浇灌;把孩子理解为需要与之建立界限的生命的礼物;在学习的过程中更看重动机、方法、路径的建立;通过教育,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