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合的《过故人庄》(孟浩然)

百合的《过故人庄》(孟浩然)

作者: 诗书优游的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0-06-17 15:46 被阅读0次

本期分享

      湖北襄阳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三国演义》中120回中有32回的故事都发生在襄阳,襄阳还是金庸先生笔下的郭靖舍生取义、成就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理想的战场……然而,襄阳在诗词界的不二代言人孟浩然却是以其布衣终老的人生和其为众多诗坛大咖倾慕的清淡诗风而著称。本期分享一起来欣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诵和诵的音频

平起式五律《过故人庄》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为大家介绍了在三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赤壁之战”,辨析了湖北黄冈苏东坡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天古风流人物”的文赤壁和湖北蒲圻周瑜真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武赤壁。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男一号无疑是“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不是在各种三国文艺作品里都挥着羽毛扇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指挥若定的诸葛亮。不过,诸葛亮虽然在赤壁之战中不是主角,但在整个的三国历史中则是妥妥的决定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之一。他隆中一对“鼎分天下一言中”,令后人感叹“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这个“玄德苍黄起卧龙”的茅庐,也就是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千百年来湖北襄阳人民笃信就在距襄阳城西约20里的国家5A级的隆中风景名胜区。这也是襄阳市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重修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观星台、棋盘石等众多景点。

        不过,虽然襄阳人民对诸葛亮挚爱有加,很多人也都相信当年卧龙先生是隐居于此,但离襄阳不远的河南南阳人民可是非常不赞同。这也怪诸葛孔明先生本人,他在《前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明明说的是他隐居在南阳吗。正是因为诸葛亮文中并没有详细标示一下隆中的具体位置,导致南阳和襄阳这两个邻居城市为他当年到底在哪里躬耕争了一千多年。清朝时,生在湖北的顾嘉蘅到河南南阳做知府,为了平息鄂豫两地人的争执,他在南阳武侯祠写了一副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但即便如此,南阳人和襄阳人也依然各自坚信诸葛孔明的隐居地就在自己的家乡。襄阳有国家5A级的隆中风景名胜区,南阳也有国家4A级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襄阳有诸葛亮广场,广场上有个偌大的诸葛亮雕像,摆明了想在气势上碾压其他地区,而南阳市则直接有个卧龙区……显然诸葛亮太受人们爱戴了,不仅是襄阳人民和南阳人民,全国各地凡是跟他有点关系的地方无不以卧龙先生为荣。

        然而我这一期分享的关键词不是诸葛孔明,而是由它而引出的襄阳。无论湖北的襄阳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它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而拥有的深厚历史文化积累却是不争的事实。

        襄阳简称“襄”,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北邻河南省南阳市,南与荆门市相邻,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襄阳正好处于南阳盆地的十字路口,南通江汉平原,东接汉口、信阳,北上中原、洛阳,西去长安、汉中,南北贯通,要经过这里,东西贯通,也要经过这里,四周的各条道路,都汇聚于此,绕不过去,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四战之地。这一点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能窥见一二。在诸葛亮的构想中,由荆州出襄阳,穿过南阳盆地,直击洛阳是平定中原的重要一环,作为交通要塞的襄阳自然成为必争之地。所以建安二十四年,入主益州的刘备自成都出兵打败曹操,夺取汉中。同年就派关羽按照“隆中对”的既定方针由荆州北伐,围攻襄阳和对岸的樊城。时逢雨季,江水暴涨,关羽借助水势在樊城外大破曹军。关羽这次“水淹七军”成就了他一生功业的巅峰,一时间威震华夏,甚至一度逼得曹操动了迁都的念头。若关羽能稳据襄樊,那么许昌和洛阳也就颇可期望,简直可以说北定中原指日可待。也正是因为荆襄之地的战略位置实在太重要,魏蜀吴三方无不想占为已有,所以正当关羽猛攻、曹仁死守之际,孙权向空虚的荆州下了手……后来的“刮骨疗毒”、“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乃至“张飞遇害”、“火烧连营”以及“白帝城托孤”,都是襄樊之战所生出来的故事。

        实际上在三国的历史上,不止诸葛亮隆中对策和关羽襄樊之战充分显示了襄阳的重要,早在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刘表就把荆州的治所迁徙到襄阳,襄阳遂成为荆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而且因为当时北方战乱,刘表“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还有“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粲等一批杰出人物都汇聚襄阳。后来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又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所以和荆州一样,襄阳也是“三国文化之乡”。我在之前的分享中提到过,荆州作为魏蜀吴三国的必争之地,是《三国演义》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120回的当中有72回都提到了荆州。不过那时的荆州和现在的荆州市不是一个概念,实际上是包括现在的襄阳的。而襄阳则是《三国演义》中提到次数第二多的地名,120回中有32回的故事都发生在襄阳。

        明末清初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评价襄阳:“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因此,襄阳历朝历代都是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不止三国时期襄阳是各方争夺的焦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事都和襄阳有关。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是从襄阳北上,陈兵洛水,去向周天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秦国的虎狼之师也正是从商洛沿伏牛山和秦岭南麓之间的狭窄通道到襄阳,然后南下去打郢都,从而令伤心绝望的屈原愤而自沉汨罗江的;前秦苻坚南征首先攻打的目标也同样是襄阳,并且成功地俘虏了东晋名将朱序,为后来的淝水之战开了一个好头;“精忠报国”的岳飞从鄂州起兵,之所以要先把襄阳打下来再谈恢复中原,就是因为襄阳不夺就没有去中原的通道;而南宋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在苦苦坚守襄阳6年之后终于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从此门户大开,元军得以顺汉水入长江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南宋的防御体系顿时崩溃,再无回天之力。

        说起这段历史,妈妈老是给我安利金庸的武侠小说……据说在《神雕侠侣》中,郭靖、黄蓉带领大批江湖豪杰和襄阳守军在襄阳顽强抵抗着蒙古大军的进攻二十年,他们的女儿郭襄和儿子郭破虏就是在襄阳出生和长大的,也是以襄阳之战起的名。在襄阳城最终被蒙古大军攻破时,郭靖和黄蓉以及郭破虏都战死殉国。通过金庸小说的渲染,襄樊之战已经成为了南宋抗元战事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尽管侠客为报国而奋战至死的场景刻画有夸张之处,襄樊之战的重要性和艰苦程度却是现实存在的。在历史上,襄阳的守军在蒙古人的攻势下坚守了整整六年之久,最后在弹尽粮绝,人食人的惨烈程度达到人丁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才最终向蒙古人投降。

        老实说我至今也没能找到武侠小说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当我看到2018年10月末金庸先生去世时,襄阳人民自发用蜡烛点亮了古城墙,汉水两岸烛光点点,仿佛两千八百年路过的枭雄俊杰都在和这位老先生拱手告别时,也不由的对金庸先生肃然起敬。

        虽然襄阳是这样一个金戈铁马的“兵家必争之地”,但它同样不乏男耕女织、商贾往来的安宁岁月和由文章、诗词、书画积淀起来的文化遗产。

        地理位置的重要自然使得襄阳成为东西交汇、南北贯通的交通要道。作为江河淮汉四大水系之一,汉水自古便是最便捷、最畅达、最繁忙的“黄金水道”。襄阳踞汉水中游,“汉晋以来,代为重镇”,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还形成了延绵2000多年的商业文明。汉代襄阳“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唐代襄阳“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明清时期的襄阳“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

        襄阳还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浓郁的诗赋传统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成为隐士们钟爱的地方。不止诸葛亮在这里高卧隆中,给了诸葛亮“卧龙”雅号的名士庞德公、唐代山水田园派大诗人孟浩然、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晚唐诗人皮日休皆栖隐于襄阳鹿门山。明景泰年间在这里修建了“三高祠”纪念这三位著名的隐士。在这三个人中,无疑最大名鼎鼎的便是孟浩然。咱们中有谁没背过他那首清新天然、明白如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永远令人琢磨不尽,回味无穷的《春晓》呢?

        就像“赤壁”这个文化符号有周瑜和苏东坡一文一武两个代言人,我觉得如果说诸葛亮是襄阳“文韬武略”的代言人,那孟浩然无疑则是代言襄阳“诗情画意”毋庸置疑的不二人选,要知道,他可是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孟襄阳”啊!所以这期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诗就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正是他在襄阳所作的山水田园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孟浩然是襄阳出生、襄阳终老,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襄阳生活的地地道道的襄阳人,因为在山水田园诗上的杰出成就,孟浩然去世后,其出生地襄阳也成了他的专属名字,世称“孟襄阳”。

        孟浩然的襄阳文化代言人身份是由同时代的诗人言之凿凿地确证过的。

        和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的诗佛王维不但有多首与孟浩然的唱和酬赠之作,还在孟浩然过世的时候写下一首感人至深的《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诗中直接称孟浩然为“襄阳老”。

        孟浩然去世约80年后,户部侍郎孟简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镇守襄阳。著名诗人张祜路过襄阳,写了一首《题孟处士宅》:“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毫不客气地声言孟简虽然执掌襄阳,但襄阳之名却不属于他,而只属于一介布衣的孟浩然。

        不仅王维和张祜推崇孟浩然,之前给大家分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时候说过李白有一个“豪华粉丝团”,而李白本人的偶像则正是孟浩然。他不仅为孟浩然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样深情款款的送别之作,还在那首《赠孟浩然》中毫不掩饰地向偶像热烈表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今天襄阳市东南20里的那座孟浩然隐居的云蒸雾绕、灵气涌动的文化名山——鹿门山最北端的山口,就有一座高大庄重的石牌坊,牌坊正面的横楹上方方正正地书写着四个大字:风流天下,正是出自李白的这首诗。李白的“风流天下”四字正是孟浩然的最传神写照:他体貌蒨蒨,仪表堂堂;品德映世,堪为师表;志趣高尚风雅;性格洒脱放逸,作品旷逸恬淡;整个人潇洒不羁,风流佳妙,杰出不凡,是真正的“真名士自风流”。

        不止李白是孟浩然的“迷弟”,孟浩然还拥有钻石级的“豪华粉丝团”:诗圣杜甫推崇他,称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准确把握了孟浩然诗作的整体风格,并在有人非议孟浩然诗作的情况下几度写诗极力维护、肯定孟浩然。“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就是杜甫对孟浩然的极力赞许。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是孟浩然的超级粉丝,他曾经追和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把《春晓》全诗融在自己《谢池春其二》的词中,还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等孟诗中的名篇名句多次巧用、化用在他的诗词当中。诗魔白居易感叹“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宋代梅尧臣每每“乘月时来往,清歌思浩然”、宋代黄庭坚赞叹“博学似刘子政,清诗如孟浩然”……宋代诗评家许顗在比较唐人诗作成就后说:“李杜以降,王孟第一”,皮日休称孟浩然为才鬼,五代前蜀人卢延让说:“高据襄阳播盛名,人间人道是诗星。”

        更令人称异的是,这位声名盖过刺史,被一众大诗人们推崇备至的“孟襄阳”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中唯一一位一生未曾出仕,以布衣终老的“山人”、“处士”。他之所以享有崇高声誉,纯粹因为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人格魅力和“清诗句句尽堪传”的诗歌艺术成就。

        据《新旧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虽然也曾经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还作过干谒诗中少见的艺术珍品《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三十九岁那年也曾去长安参加过进士考试没中,但与王维成为忘年之交。因为才华出众,孟浩然其实并非没有机会得到当权者的赏识,但命运不济加上钟爱山水田园,“惯习野人舟”以及纵情任性的个性使然,在干谒未果、考试落榜后他就又回到襄阳,在山水田园之间终老。

        有几个小故事颇能体现孟浩然的性情。一个是说王维曾私自邀请孟浩然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听说过孟浩然的名字,于是命他出来拜见,并命他自诵其诗。孟浩然不恰当地选择了他那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之句,自然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孟浩然就失去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另一则故事是开元二十三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这个韩朝宗就是李白热情赞颂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却未获青睐的韩荆州,他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与孟浩然约定好了时间赴京。但到了那一天,孟浩然却与朋友一起喝酒,当有人提醒他“君与韩公有期”时,孟浩然却斥责那人说“业已饮,遑恤他!”也就是说“我正喝到兴头上,哪里顾得上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孟浩然之死也特别能体现他的纵情任性。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遭贬路过襄阳,访孟浩然,两人相见甚欢。当时孟浩然背上长的毒疮经过医治已近痊愈,大夫叮咛他不要吃鱼虾等“发物”。可是老朋友相聚分外高兴,孟浩然竟忘了医嘱,食鲜病发,辞别人世,终年52岁。据说襄阳有句形容朋友情深的民谚:“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孟浩然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个至情至性之人。

        作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孟浩然的诗歌最为人称道的即是以这首《过故人庄》为代表的诗风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之作。

        《过故人庄》这个题目就透着孟浩然特有的清淡自然意味。“过”的意思是拜访。“庄”指的是田庄,过故人庄就是拜访老朋友的田庄。这种拜访,不是难得的久别重逢,但也不是特别随意的邻居家串门,可以说介乎两者之间的状态,是老朋友相聚的轻松愉快。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的意思是准备,置办;“黍”指的是黄米,“鸡黍”就是鸡和黄米饭,正是最常见的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这两句就是说:老朋友预备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他的田庄做客。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意思是环绕,和“火树银花合”的“合”是一个意思。“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斜”就是倾斜。这两句就是说:翠绿的树林围绕着这个小村落,苍青的山峦在村外横卧。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就是窗户;“场”指的是打谷场、稻场;“圃”就是菜园;“把”意思是拿起,端起。“把酒”就是端着酒具,指饮酒;“桑麻”是农村最常见的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话桑麻”就是指闲谈农事。这两句就是说:推开窗户面对着老朋友家的打谷场和菜园,手拿酒杯闲谈地里种的桑和麻。

        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日”指的就是夏历的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还”意思是返回来,“就”意思是靠近,指去做某事,“就菊花”指的是指饮菊花酒,赏菊。这两句就是说: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再来这里观赏菊花。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上一位姓田的朋友家做客的经过,把老朋友邀约、主客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最后道别相约再次相聚的情形娓娓道来,充满了普通农家最天然日常的乐趣,也流露出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丝毫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正是孟浩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风的代表作,也是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故人”至交之间最令人宾至如归的相聚。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真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桃花源里的人看见外来的打鱼人,赶紧“设酒杀鸡做食”,热情款待。一般农家总是会散养着十几只鸡,平时自己舍不得吃,但是来了重要的客人,杀一只鸡就是既有诚意又不那么太隆重的招待。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是亲切醇厚,田园风味扑面而来。对于下面要展开的内容则是极好的导入。

        首联故人“邀”,颔联即写作者“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高高兴兴地应邀去拜访朋友了。他边走边看一路的风光,不知不觉朋友的田庄已经近在眼前了。走进村里,顾盼之间,风景如画:绿树环抱,已经把小村给围上了,因而田庄显得自成一体,别有天地;郭外的一列青山就横卧在村庄的背后,仿佛天然屏障,让这个小村庄有了厚实的依托。这一联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对仗不落痕迹又漂亮工整,出句漫写近景,勾画出朋友家所在村庄的幽静安宁,对句轻宕笔锋,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字里行间既透出诗人清新愉悦的感受,又展现出唐玄宗天宝年间透着盛世的富足和闲适的农村风光。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颈联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分外自然畅快。诗人把宾主怎么见面、怎么寒暄全都略过了,镜头直接转到了欢宴。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而这里写的是诗人和朋友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隔窗望去,主人家的场院和菜园子尽收眼底。所以人虽然是在屋里面,心和眼却可以自由地行走在田野上,意境一下子就开阔起来,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看着场院和菜园子,话题自然而然就会转移到庄稼上来。老天给力,人又勤快,今年应该是个丰收年吧!这就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两句真是淡而有味,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地领略到浓浓的农村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感受到农家的生活和快乐。这里的“话桑麻”很自然地会让人想到陶渊明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两句话确实可以说是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里化出来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归去,每天就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一般人都觉得辛苦、痛苦,但是陶渊明自己觉得快乐,因为他终于不用在官场上迎来送往,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了,每天就和周围的农夫一块谈谈庄稼的长势,是那么的自然而踏实。孟浩然也一样,他是布衣终老,一直就以处士的身份生活在乡间。虽然也有“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无奈,但又何尝不是因为他生性不愿意过官场那种充满拘束和巴结逢迎的生活呢。对于诗人来说,盛世隐居也许不无寂寞之感,但是看看眼前的青山绿树,窗前的场圃、桑麻,听听老朋友琐碎而又亲切的家常,孟浩然大概也忘了挫折,淡了名利,甚至也抛却了隐居的孤独,觉得释然而真正感觉到田园生活的喜悦了吧。

        诗写到这里,绿树、青山、村舍、场圃和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也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那尾联会怎么收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好像脱口而出的两句话,让主人待客的热情、诗人做客的愉快,和主客之间的亲密无间跃然纸上了,结的真是自然天成。

        这一联还有一个妙处在“就”字。黄生、朱之荆在《增订唐诗摘钞》中说:“‘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矣”。杨慎《升庵诗话》中也说:“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刻本脱一“就”宇,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那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择了“重阳日”和菊花?又为什么要用“就菊花”而不是赏菊花、醉菊花、对菊花呢?因为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就此成为高洁脱俗的隐逸君子的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就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而菊花既然是和诗人一样的隐逸君子,怎么能用赏、醉、对呢?那不是物化菊花,贬低菊花么?而这个“就”字,不是人对花的把玩,而且君子之间的惺惺相惜、互相亲近。对孟浩然来说,老朋友所过的这种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就是他的精神归宿,所以他才要和老朋友再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雒诵堂的课堂上檀老师曾经让我们给这句诗做过换字练习,就是用自己觉得好的字把“就”这个字换掉。我想来想去最终改成了“还来问菊花”,当时自我感觉还很良好,但现在真正理解了这个字的妙处后就意识到还相差甚远。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这首诗曰:“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王、孟并称,意尝不满于孟。若此作,吾何间然?结句系孟对故人语,觉一片真率款曲之意溢于言外。”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诗人表现得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以及自己高洁的志向。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全诗貌似恬淡脱俗,但因为有诗人的高洁风骨作为支撑,所以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这正是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皮日休《郢州孟亭记》所说“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孟浩然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正是极高艺术水平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淡”见长,正是这种“清淡”的诗风使他独立高标,为历代诗人所景仰称道。杜甫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明代邢昉说孟诗“风神兴象,空灵淡远”;明代胡应麟称孟诗“简淡”“雅淡”;清代纪昀认为孟诗“自然冲淡”;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其《唐诗杂论》中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这首《过故人庄》整首诗没有明显的诗眼、丽词和秀句,没有一丝一毫雕琢的痕迹,但是通篇读下来又让人觉得每句话都是那么自然淳朴,感情上又充满既平静又快乐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孟浩然最了不起的地方。

        《红楼梦》中林黛玉替贾宝玉写的一首《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也有同样的自然清淡之妙,想必就是借鉴了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吧。

孟浩然《过故人庄》参考反馈题目

1.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襄阳和南阳两个地方有关诸葛亮的景点吗?

2. 你能结合诸葛亮的《隆中对》给大家分析一下襄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吗?

3. 你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吗?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小说里跟襄阳有关的故事吗?

4.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襄阳鹿门山的另外两个隐士吗?

5.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山水田园诗吗?

6. 你觉得孟浩然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著名诗人的赞许?

7. 你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孟浩然或者分享一首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吗?

8. 如果让你给“还来就菊花”的“就”做一个换字练习你会换成什么字?

参考资料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孟浩然传》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孟浩然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孟浩然》

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

刘国传编著《风流天下》

蒙曼解读孟浩然《过故人庄》

大唐最失败的诗人,为何却有最好的友情?

为什么襄阳在古代军事中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襄阳何以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合的《过故人庄》(孟浩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ks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