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篇10分钟的文章,是关于被称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萧红。
文章的标题叫“靠男人不如靠自己”,群里伙伴批判她太不自爱,太不独立,才反复遇人不淑。
很难想象一代才女居然反反复复栽在渣男身上,令人唏嘘不已,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到底是有多缺爱?加上文章中有一些疑惑点,于是开始了求证之路。
见
萧红年少时便性格叛逆,不屈服于父亲的安排,独自一个人去北京求学,后来陆续经历了人生中三个最渣的男人。
第1个男人姓汪,是她父亲为她安排的未婚夫。本来已经成为了前未婚夫,可因为某些机缘巧,他俩同居了。可有一天,男方说要回家取钱,之后就杳无音信,一去不复返了。给她留下了600多元的房租债,还有肚子里的一个孩子。
恰逢发大水的时候,萧红人生中的第2个男人(萧军)出现了。这个男人跟她一样搞文学创作,不在乎她生过孩子,不在乎她的过往,把她当成一个孩子来照顾,甚至帮她打开了文学创作的世界大门。谁料想,后来萧军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轨,加上两人理念不合已经完全突显出来,最后就分手了。
萧红在遇到人生中第3个男人的时候,以为两人性格相似,能成为平等的伴侣。哪知道这货在逃难之际,直接把妻子萧红丢在一边不管,自个一个人逃了。
萧红最终在31岁时死于肺结核,是因为被庸医误诊为喉癌而导致的死亡。
感
连续踩了三坨狗屎也是够惨的,连死都这么的不体面。在她的人生中,上帝是缺席了么?
思
说说萧红第二任萧军吧。萧红与萧军相处时,据说是这样的:
基于萧红和萧军的共同经历,但在两位作家的笔下,同样的一件事,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过与结局。 比如描述两人搬入商市街的场景时,萧红在《搬家》中,毫不掩饰地刻画了新家的寒酸。三九寒天,取暖炉里没有一丝火星,房间里所有家具都冷得像冰块。尽管这样,房子的女主人还是要一边用冷水擦地板、收拾窗台,一边忍着饥饿等丈夫回来。而同样的故事,到了萧军笔下,就变成了新婚燕尔的亲亲我我,故事里的女人满脑子爱情,觉得对女人来说,拥有爱情和家就是拥有了全世界,就可以无视其他不美好。
萧红在《生人》中说,萧军和那位朋友喋喋不休地聊个没完,自己也没法收拾家务。萧军在《为了爱的缘故》中,却将萧红描述为一个因为担心丈夫为了事业离开家,而不停哭泣的小女人。
以上属实的话,只能够说,在最开始,他们就对彼此有误解,一个要的是风花雪月,另一个要的是自由和平等。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误解?是缺失,是匮乏,是氛围感。
彼时的萧红遭遇了身心的打击(怀着前任的孩子被前任抛弃),孤立无援,经济上也没法独立。又恰逢涨大水,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然而萧军就像英雄一样从天而降,救她于水火。
这份情不假,但也不真。什么意思呢?萧红在自己最狼狈的时候遇到了萧军,跟卖火柴的小姑娘在快要冻死之际梦到了一根小火柴有什么区别?她拼了命地去吸取那温暖。
不仅如此,她还以为对方的帮助,示爱,是出于对她的理解吧,是想要支持她吧。毕竟她没有想到,有一种爱情叫,同情之爱、怜悯之爱。
萧军误以为,受伤的萧红,是一辈子要靠攀缘他活的凌霄花,却不想,她终将要做一棵笔直站立的木棉。毕竟,那时候的萧红在萧军眼中是极具战损美的,孤独清冷,敏感脆弱,惹人怜爱。
其实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趁人之危”的故事,尽管双方都不是有意为之。
爱情讲究在对的时候遇见对的人。何为对的时候?在彼此最真实的时候,最常态的时候。没有英雄光环,没有滤镜加持。你就是你,最真实的自己。而回想一下,萧红似乎总在自己尴尬的情况下,遇到了一位看似命中注定的男子。
当然,造成萧红的悲剧因素并不是单一的。
比如,首先是时代的悲剧。萧红如果生在现代,以她的独立思想和才华,实现经济独立完全没问题,就不可能有那么多让人趁人之危的机会。比如说张雨绮,她也是渣男体质,可她不照样活得好好的。
其次是她个性太独立,太要强。这种性格在文学创作上是绝对的优势。但在男权社会,这种性格大概率不是一个讨喜的性格。大多数男人都喜欢傻白甜,喜欢女方90度的仰望。
再者就是命运对她有特别安排吧,所以把不同寻常的死也给了她,想要世人在方方面面都铭记她!
无论如何,一代才女就这样香消玉陨,实在是可惜了。
行
回想她每一段仓促的爱,我们能得到的警示就是:
在爱情中,预防大于治疗!不要在危难中相爱,不要在匮乏时谈情怀。 想要爱,擦干泪,除去乏,不着急,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