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潮,讲法很多,大抵都很模糊,有时候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一种说法是指涨潮时达到的最高水位。这很容易理解。观看过钱塘江涨潮的人,体会最深。
水波在远方天际慢慢向你涌来,愈来愈快,愈来愈猛,汹涌着咆啸着,一往无前,滚涌到岸边,瞬间激起千堆雪,浪头奔射到半天空里··· ····这就是可见可感的高潮。
正因为有如此强撼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于是,人们便把它引入小说、戏剧、电影情节之中,让矛盾的发展达到顶点,从而形成高潮,使人心灵得到巨大的震撼,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所谓高潮,通俗上来讲,也就是倍儿爽。我们追剧也好,读小说也好,追求的,就是这种倍儿爽的感觉。
倘若阅读或观看这类艺术作品时,没有如此的”倍儿爽“,那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这部作品是相当失败的。至少,它火不起来。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这点非常重要。无论是写散文抑或是写小说故事,文中必须有高潮的出现,当然,对于散文,大多以情感高潮为主,小说就复杂得多了,不仅有大高潮,还得有小高潮,并由众多的小高潮激起涟漪形成大高潮,是高潮套高潮。
高潮是这样重要,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王小波曾经为了帮助人们理解高潮,举了男女之间那种情爱之事作比,有兴趣的可以翻看他的作品,这里只是略作一提。总的来说,要想两情相悦,那就必须有高潮,否则,就是一杯温开水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所以,为文千万不能陷入无高潮的尴尬境地。务必使”一首曲有它的最美妙的地方,一出戏有它的高潮,一幅画有它的最精彩之处,一篇文有它令人震惊的地方。”(秦牧语)
当然,高潮的种类很多,无怪乎有这么几种:情感高潮,命运高潮,主题思想高潮,性格高潮,打斗的高潮。往往这几种高潮是容纳在一个情节高潮之中,是一种复合体。
比如情感高潮,主要是发生在情感冲突最为激烈、最为紧张的时刻,如男主与女主因为误会分开,但因某偶然情况又相遇了,并且相互厮闹,在争吵中,原先的误会突然消除了,俩人又合二为一,于是,情感高潮来了。
再比如命运高潮,主角命运到了生死攸关的那一刻,是死还是生?命运揭晓的那一刻,高潮也来了等等。
高潮的形成,不是凭空而来,它需要进行营造和酝酿。按照王小波说的是要把前戏做足。要有一个充足的过程。将事件的发生由量变渐渐引向质变。也就是说,高潮必然是处在事件的发展之后。
这好比男女先恋爱,进行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经过一定时期的相互了解,才能进入谈婚论娶的实质,然后才能进入洞房巫山云雨,恩爱款款。鲜有还没有认识几天,就直奔主题的。
所以,在没有过程的形成和反复迭宕,在情节和细节上还没有形成足以调动读者的好奇心理的力量,就出现高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达不到令人尖叫的高峰。
不过,为了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高潮也可以在情节的展开时,进行高潮的稍稍前置,搞一两个小高潮放在前面,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读者读下去。因此,过程,是营造高潮的条件之一。
最为经典的是《水浒》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此回中,西门庆因潘金莲出手叉帘子,不小心将叉竿滑落,打着了西门庆,引起他的春心荡漾。
作者以此展开,先写西门庆失魂落魄好几日不停在武大门前踅来走去,凡五回踅。又让王婆精心设计了十面捱光之计,一步步引向俩人走向鱼水之欢。泼洒笔墨,层层推波助澜,最后达到高潮。
且说西门庆独自在房里,便斟酒来劝那妇人,却把袖子在桌上一拂,把那双箸拂落地下。也是缘法凑巧,那双箸正落在妇人脚边。西门庆连忙蹲身下去拾,只见那妇人尖尖的一双小脚儿,正跷在箸边。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那妇人绣花鞋儿上捏一把。那妇人便笑将起来,说道:“官人休要罗唣!你真个要勾搭我?”西门庆便跪下道:“只是娘子作成小生。”那妇人便把西门庆搂将起来。当时两个就王婆房里,脱衣解带,共枕同欢。
上面只是一个小高潮,那么达到什么样的大高潮呢?作者用如诗如画的大笔进行了诗意描写,端的是异常了得:
正似:交颈鸳鸯戏水,并头鸾凤穿花。喜孜孜连理枝生,美甘甘同心带结。将朱唇紧贴,把粉面斜偎。罗袜高挑,肩膊上露一弯新月;金钗倒溜,枕头边堆一朵乌云。誓海盟山,搏弄得千般旖旎;羞云怯雨,揉搓得万种妖娆。恰恰莺声,不离耳畔,津津甜唾,笑吐舌尖。杨柳腰脉脉春浓,樱桃口呀呀气喘。星眼朦胧,细细汗流香玉颗;酥胸荡漾,涓涓露滴牡丹心。直饶匹配眷姻偕,真实偷期滋味美。
这就如钱塘江上的潮浪,经过西门庆的五踅和王婆的十面捱光之计的演漾,渐渐成了势不可挡的潮头浪,直至卷向半空,令人心荡神弛,难以忘怀。
促使高潮来临的另一个条件是“突转”。当情节铺垫到一定程度,就得有一个激发的事件来把文意推向高潮。就像打枪一样,得把撞针击发了,那子弹才能射出去。利用突转,构成情势的紧张,形成高潮来临的危机和紧张,使读者屏声静息迫不急待往下翻看。
比如上文原著中“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那妇人绣花鞋儿上捏一把。”就是情节的“突转”,是引发高潮来临的击发“撞针”。没有这“捏一把”的引导,后面“那妇人便笑将起来”,就显得很突兀。
另外,作者还为潘金莲后来药鸩武大郎埋下了伏笔。“那妇人便把西门庆搂将起来”,注意,按照常规,应该是西门庆去“搂将起来”,作者偏偏设计了是妇人去主动“搂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潘金莲的水性杨花,那么,后来毫不手软害死“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也就合情合理了。
最后,高潮出现的时候,要注意将各种线索渐渐收拢,将矛盾冲突集中到主线和主要矛盾上。上面引用的原文中显示,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成功云雨,来自于西门庆的五踅和王婆的十面捱光之计,
每一个动作和计策,都是为刻画人物所用,它们都是为解决西门庆和潘金莲最终由陌生到苟合这一对矛盾而设定。高潮的出现,那就是他们成功了,并且如膝似胶,体现出一种不道德的惬意的美。
而体现这一点的还有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也很经典。当将军去世的时候,小镇上的人们决定用最古老的方式来安葬他。
小说前面所出现的老裁缝、剃头佬、二十多岁的莽后生、将军救过的孩子、还有被将军呵斥过的那个当地驻军炊事班的小战士等,一齐汇聚到这里。
镇上一个最老的长者,献出了整个小镇上唯一的一具柏木棺材;老裁缝连夜赶制了全套的寿服寿被;遗体入殓的时候,焚起了高香,点亮了长明灯。因为剃头佬整容整得太慢,这个工夫花得很长。“八仙”由搬运队十六名强悍的后生组成。在起棺的那一刻,他们宰了雄鸡祭杠。那个被将军从垂危中挽救下来的孩子,由他的父母领着,从三十里外赶来,担任了将军的孝子之职,披麻戴孝,向所有来吊孝的人,下跑叩头。停丧的日子,瘌痢山突然生出了一片“森林”,那是四面八方的乡村送来的孝幛和花圈。那个小战士送来的巨大花圈,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至此,小说的高潮达到了顶点。这种高潮深情款款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也可以称之为主题高潮:谁将人民放在心里,人民也永远惦记他!
不过,营造高潮的方式千变万化,这要看作者的构思和立意,但万变不离其中,那就是,不论怎样折腾,必须要有,而且一定要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