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515354/e1acf4129a252bc1.jpg)
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
三十岁之前,曾国藩的修养非常不好,脾气火爆,甚至在去北京的头几年,都曾与朋友打过两次大家。第一次是和同乡因为一言不合,恶言相向。而另一次是和同年兼同乡的金藻因一件小事发生口角。
普通人在社交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言不由衷,比如在社交场合常常顺情说好话,给人戴高帽子。爱显摆,不懂装懂,夸夸其谈。
人性中的这些弱点,在曾国藩身上也常常可见。
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多次反省自己的这个缺点。而另一个缺点,心性浮躁,坐不住,更是曾国藩的一个弱点。
曾国藩天性爱热闹,乐于与别人交往。刚到京城的头两年,他每天都出去游玩,喝酒,走东家窜西家。虽然他给自己订了自修课程表,但执行的情况并不好。认真读书的时间很少,有时间读书,心也静不下来。
但当时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北京聚集了当时的顶级人才,而翰林院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和以前的朋友们大不相同。
这些人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这些朋友给与了曾国藩极大的影响。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他的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朋友之后,他开始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此毅然立志。在三十岁的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的志向。
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执行力。
从立志之日开始,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就是“日课”,从每天的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
用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这一天中有哪一点不符合圣人的要求,就要标注出来,深刻反省。
在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曾国藩早起读完《易经》,就出门做客,然后又到杜兰溪家中参加了他儿子的婚礼。参加完婚礼,下午本想回家用功,但想到今天是朋友何子敬的生日,于是又顺便到何家庆生。
饭后,又在何子敬的热情挽留下听了昆曲,到了“初更时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
在当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对自己下午没能回家用功,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进行了反省。曾国藩认为,自己立志不坚,行动不能斩钉截铁,明知道可以不去,但心一散漫,就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从这例子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自己要求的严格,通过在日记中的反省之后,曾国藩下定决心缩小社交圈子,改变在朋友中的形象,以节约社交时间用来学习和自修。
正如《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一书的作者张宏杰所说的一样:“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曾国藩所做的事,在今天的人们来说,可能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但是他的勤奋和恒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