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即使教学大纲是完美的,如果没有高明的教师用敏锐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双手去实行它,那它仍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思考:不怕同行们笑话啊,我是一个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才改行当的教师。初次教学被分到农村,在那里干了三年,竟不知“教学大纲”为何物?直到2018年的时候我才知道“教学大纲”长什么样?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读起来感觉字都能看懂,可是就是不会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原文: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原来已有的知识,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思考和比较,然后做出独立的结论。
这些教师喊学生到黑板跟前来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带着他的笔记、草稿、练习本、教科书以及补充读物,并不让他逐字逐句地复述教科书里的教材,而是让他发表议论,进行探讨。
思考:新教师往往不重视,甚至不会运用:如何讲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要学的新知联系起来?开始的时候对学生是一味地灌输。
随着教龄的增长,见识的开阔,这才开始注重启发引导。学校里有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说在她的课堂上她经常给娃们补充读物,告诉孩子们哪些适合他们。她还逼着孩子们写议论性的小练笔,逼着孩子们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原文:在我们学校,例如在文学课上,高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引证文学作品的原著。
我想到了一句话:站在文化的制高点教书。孩子们能做到如此地步,相信学校的老师也不会差到哪里!如果没有老师引导孩子们看原著,孩子们怎么可能去关注呢?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做读书的种子,自己先阅读,再带动学生读。
原文: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包藏着一种很大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就在于学生只看见每一颗单独的树木,而看不见整个森林。
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森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没有看见过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
思考 :这种方法确实是这样的。我们所教的八年级孩子,在做阅读理解和材料题时,明显感觉到孩子们没有整体意识,学的特别死劲,老师点到哪里就会哪里。其实老师也有责任。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先看到整个森林,可是在做阅读理解时,如何让孩子们先看到整个森林呢?需要深思。
原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品质: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
思考:其实这种品质无论是对老师,对家长,对孩子来说,都是特别需要的。只有教师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孩子才能更容易接受!最好的莫过于家校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的这种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