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我觉得这是最能表现杭州美好的诗句。山寺寻桂,郡亭看潮,也一直成了我想实现的愿望。
我又来到杭州,把它作为这次出行的最后一站,用意也无需多说了。
杭州望湖楼杭州于我,宛如一种传说。虽到过几次,然并不了解,连若即若离也够不上。说是过客,实在轻微。这一趟出来,确也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给了我自卑,在杭州面前,尤觉得如此。
当我再一次走在西湖边,站在断桥头,实在是不想再走下去了。不仅因为游人的多,腿脚的累,也在于面对鲜丽,倍感自家的孤独落魄。好在荷花未开,不然,岂不是羞煞红脸庞。
幸而本没有做多余的安排。到了杭州,出行到了尾声,再不必急赶忙赶了,让脚步慢下来,选两个近便的想看的景点去。
当天到的下午先去了望湖楼。
这是我第二次专门来看望湖楼。因为苏东坡在这里写下一首描写西湖夏景的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来窥探作者当时的心情境况。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第一次在望湖楼上,我的印象是,根本看不到水如天的景象,因为望湖楼前面高大的街树遮挡了视线。这一次再看,和上次不同,觉得是可以看到的。从高大的梧桐间隙可见西湖水面一角。望湖楼虽不高,但不远不近,站在楼上恰可以俯看。第一次来,望湖楼被经营茶楼,这次也一样,不同的是,装潢更漂亮了些。
据了解,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北宋乾德二年(964),吴越国王钱弘俶所建。今楼是1985年按清代旧式择地重建。历代咏望湖楼的诗作极多,其中以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最为有名。可见,苏东坡只是到过望湖楼的其中一位。喜欢苏东坡的人,才特别关注。我以为望湖楼是文保单位吧,可我上下四周看了两遍,也没有发现文保碑示。
望湖楼侧看离开望湖楼,来在西湖边。断桥上人头攒动,我越发不能置身于这般热闹中,果断地转身返回。
杭州城是美的。还是那么新鲜,那么有活力。草木马路,像是沐浴过样。俊男靓女无数。繁华富贵,大浪淘沙,各尽英雄本色。平凡者小人物,连淹没也谈不上。不然,也不会引来如许的人头了。想到那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来杭州领略消遣,或留下趣闻佳话,或芳名流世,相形之下,面对浩渺的湖水,更叫人不胜其中的酸涩,我还是趁早离开才是明智之举。
第二天上午,因上车的时间尚有余裕,便又做了安排。去访“风雨茅庐”和西兴古镇。
风雨茅庐即郁达夫在杭州的故居。有人说,是为了躲避政难而建的,也有人说是为了赢得美人之心而建的。在我看来,爱得深来得切,到头来,恨怒相加,彼此伤害,岂是可以提当初二字的呢。
我记得来看过两次,上次还进到院里,但主屋门锁闭,并没有正式参观。不想这次又吃闭门羹。说是在修缮。打电话询问,说是在修缮,告之至少要一年后才开放。好在富阳故居不拒,不然上哪里寻得安慰哩!
望湖楼正看离开场官弄,接着去了西兴古镇。
说是一个古镇。想象展开,石板街巷,小桥流水,店铺人家,青山炊烟,自然素静,实在是人间的向往。
到了西兴,也确实静。城站一带的快节奏拥挤繁忙全然给一下子抛弃,放下来,慢下来,停下来。一个人背着背包,走在石巷中东看西看,越是古朴,越显得沧桑,越叫我去猜想曾经的岁月故事。
西兴位于钱塘江南岸,浙东运河西端,古称固陵、西陵,是春秋时越国过钱塘江的主要渡口,有“浙东第一关隘”之称。西晋以后,西兴由军事重镇转变为中转码头,成为浙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转运集散地。清中期后,因江水改道而退入内陆。直到20世纪20年代萧绍公路通车后,西兴市面才逐渐衰落。西兴现还保存着传统运河街市的格局风貌。
西兴是两浙门户,浙东运河之头,因官吏、客商过往频繁,投宿者晚间需照明用具,因此西兴街灯笼业特盛,多灯笼店。
在古运河上,现存一座古桥——屋子桥,旧称板桥。现桥是康熙年间重建,单孔石桥,桥长8.8米,宽3米。2004年被公布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
还有西兴驿遗址,唐时称庄亭,是邮政、公文传递和官员中转的驿站。相传春秋末年,越女西施在这里整装待诏入吴。现废。
可以想见,在过去的西兴,是热闹繁华的。而现在,落魄如不值钱的文人,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游客除了我再没有别人。
由西兴,让我想到不远的杭州城北的塘栖,但塘栖好歹还有几拨游客。但无论如何,一个人走在古老狭长的石板街上,那一种悠然岁月,那一刻古今相会,又是我不能够轻意忘怀的。
望湖楼厅内 望湖楼上望西湖 西湖边看望湖楼 断桥头 坐一坐 官场弄 风雨茅庐 风雨茅庐2 外围在施工 西兴驿遗址 屋子桥 古运河人家 古运河 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像从前那样 西兴驿遗址 老街 老街中历史建筑 老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