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不是出自诗人之手,而是出自刺客之口。他就是被公认为史上最为敬业的杀手豫让。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赵简子死后,智伯取而代之。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智伯与赵襄子素有国仇家恨,公元前455年,智伯联合韩、魏伐赵,赵襄子反与韩、魏合谋灭智伯。晋阳之战,赵襄子打败了智伯,灭了智氏全族,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左传》评价:“知(智)伯贪而愎”,就是贪得无厌,刚愎自用。但就是这个“极武而亡”之人,却因无意结识的豫让而为其挽回了很多颜面。
豫让,晋人也。曾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做事,但都不被看好,直到遇到智伯,待他如知己。智伯被灭,领地也被三家瓜分,豫让逃到了山里,思念智伯的好处,“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尤其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狂欢,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
豫让刺赵第一次,他改换姓名,装成做工的,怀藏匕首,混进赵襄子家“涂厕”。赵襄子准备上厕所时,忽感心慌,于是令人搜查,将豫让抓了起来。赵襄子认识豫让,明白是为智伯报仇,很欣赏他的忠勇,就诚意邀请为自己效劳,豫让当然不同意。属下要杀豫让,被赵襄子阻止。
第二次,豫让并没放弃复仇念头,无奈赵襄子防范森严。他将漆涂在身上,使皮肤肿烂,剃掉胡子眉毛,同时吞吃烧红的木炭,使嗓子变哑,使人认不出他的本来面目。行走在大街上,“其妻不识”、“其友为泣”,豫让义无返顾,等待机会。
一次赵襄子离宫到卧虎山的囿地狩猎,豫让藏在桥底准备行刺。赵襄子走到桥上,战马受惊,属下从桥下搜查出满身疥疮、声音嘶哑的豫让。赵襄子大为感佩,很诚恳地说:“你为何一定要刺杀我呢?当年范氏、中行氏被灭,也没有见你有什么举动,反而投奔了灭掉他们的智伯,为什么就不能为我效劳呢?”豫让回答:“以众人待我,亦以众人报之;以国士待我,亦以国士报之。”“你这样为智伯报仇,也算是尽了心力,我要怎么做,才能令你满意呢?”豫让自知必死,就请求赵襄子脱下外衣,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同意。豫让把衣服铺在地上,连砍三剑,仰天长啸:“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赵襄子亦是人中英杰,豫让第一次行刺未果,大度放人,第二次行刺未果,满足他以剑击衣的愿望。如此君主,想必豫让也大为折服。智伯对他有知遇之恩,赵襄子对他有不杀之恩,斩衣三跃,而后自杀,对豫让来说,也许就是最完美的结局。《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对这段故事都有着详细的记载。
击衣三跃豫让行刺的地方,在今山西晋祠北二里许的赤桥村,该村已有2500年的历史,世代以造纸为业。后人把豫让藏身行刺的小桥起名为豫让桥,又名国士桥。为纪念豫让,在桥旁栽种了豫让槐,建起了豫让祠,祠里塑起了豫让像,祠壁立有“古豫让桥”石碑。晋祠的七贤祠中,也奉祀着豫让的塑像。这应了一句话:当你以国士活之,世人必以国士之规格敬仰之。
豫让槐需五人合抱,树上缠满了红布,一树从腰部分出三枝,用钢条固定,这倒有点隐喻“三家分晋”。树下有叉路口,官道分出两翼,斜插民宅。门墙边依着一有棱有角的青石和榫头,上面刻有花纹,这就是豫让桥唯一保留下来的物件。大跃进时期,水利改造,智伯渠只能走暗渠,豫让桥被填埋在地下,古渠道被填平。
赤桥村还是太原有名的古槐村,村中还有200年以上的古槐15株。除“豫让槐”外,还有以本村清朝举人刘大鹏命名的“大鹏槐”,植于唐代的神树“难老槐”,枯死再生的“复生槐”等,为古村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豫让与荆轲并称,也是史上把刺客这种职业做得很失败的两位。荆轲费好大劲才割下了秦始皇的半拉袖子,豫让临死前把赵襄子的衣服砍成了百叶窗。但正因刺杀赵襄子不成,反而衬出豫让不是一般的职业刺客,他是义士,有自己的行事原则,与后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径相比,在气势和道义上就占了上风。“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凭一剑酬。”豫让忠贞不二、知恩图报、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后世臣子的榜样,影响深远。
豫让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