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发表文章的时候,有个事情一直没想明白:

今天上午掰着指头仔细算了好久,总算把这事儿捋清楚了。
当然我知道,体面人不但应该追求道理、更应该追求道理的证明。
可是,等检索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坑:法律法规的沿革、食堂成本构成、宁夏大学食堂餐厅的审计报告、宁夏大学师生人数及民族构成~~~~~~~~
我读书少,我的学问跟技术实在支撑不起这么大的项目跟工作量。
所以就先说一下结论,论据跟推理过程以后再想办法补上。
下面讲的只是基于我的粗浅见识而做的粗笨的推理,这之间有一些精细的计算和详细资料的配合是缺失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其实很简单,我查到了2015和2014两年宁夏大学毕业生的民族构成。


鉴于学校里的存栏学生也不过就是那么四五年之间,这个比例应该能反映宁夏大学学生的民族构成基本就是2:1。
也就是2个汉族学生对应1个清真学生。
按照普通人的常识,学生食堂的餐位跟食堂规模的设置比例就应该按照这个来:2:1。
可是实际情况是,宁夏大学有四个极大规模的清真餐厅、两个极小规模的“汉民餐厅”(其中一个已被关闭)。
而且,听说“汉民餐厅”的菜价高而且质量差、同时餐位才不过百多个。
这就很有趣了。
也就是说宁夏大学的“汉民餐厅”跟其他省市高校的“清真餐厅”类似:餐位少而且规模极小。
可没听说过其他省市高校里的清真餐厅有菜价高菜品差的情况发生。
按理说,高校公办餐厅是都有财政补贴的,就算再小众的需求也不至于差距这么大。其他省市的大学里,清真食堂就是被补贴的对象,因此才会在规模小的情况下保持平价跟平均品质。
可是,宁夏大学处于同等地位的“汉民餐厅”却没有这种待遇。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还是想了半天才想清楚问题出在“规模效应”上。一个餐饮行业的会计人员居然这么晚才想清楚这个问题,真的是有点丢人啊。
这大概就是“道理我很早之前就懂,可是我已经忘记很久了。”
我之前公司连锁店的员工餐就有类似的问题:规模越小的连锁店,员工餐的单人成本就远远高于规模大的连锁店,而且同时它们的员工餐质量远不如规模大的连锁店。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公司规定单人每日员工餐的定额是相同的,这样规模大的连锁店因为员工数量大于规模小的店,可支配的菜金总额会多很多。
而一个人饭量是基本固定的,就算想要靠节源来控制成本,总不能把量减半、还上顿大白菜下顿大白菜吧?有其他店比着呢。
这就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每个月成本分析的时候,小店的厨师长都是一脸无奈:员工们都很辛苦,总不能伙食太差吧?所以超标准就超了吧!哥认罚。
相同的情况,在宁夏大学食堂这儿有了新的解决办法。
用各种手段把汉族的学生驱赶到清真餐厅,这样1份清真用餐人数就可能变成3份。
更别说,过来这俩带着国家给的伙食补贴,扩大清真餐位的规模还能多领一份清真餐补。这一部分清真补贴应该多不过每人的伙食补贴,可这些是白得的。
甚至我怀疑所谓补贴跟人流带来的规模效应相比,应该占的比重不大,而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这样,就把2份汉族学生的资源跟1份清真学生的资源进行了分摊。
原本那一份清真学生的资源,要来支付清真认证食品的高额溢价、专属炊具餐具成本、特定民族工作人员的工资、特定储存场所、隔离工作间和储藏室的费用等等这些凭空多出来的成本,必然会影响菜价和质量。
而通过吞噬那另两份汉族学生的资源,不但摊薄了成本,而且因为资金的充足、对供应商会有更大的议价能力。翻过来这些利益又会转化成对非清真餐的优势。
正反馈建立,清真餐的疯狂扩张开始。
我看过一个人的博客,讲宁夏大学怎么从普通模式到清真餐的疯狂扩张到现在的规模。他认为这是市场的力量,是清真美食的胜利。
可惜,谁都知道,高校食堂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垄断市场。不是食品供应商垄断而是高校支付者对市场话语权的天然垄断。
凭着手中的权力,校方会有一万种办法在这个垄断市场里搞垮任何竞争者。
最终结果就是现在的这种疯狂状态:明明是占比高的是汉族,偏偏非清真餐厅会价高质次环境差规模小。因为本来能用来采购更廉价优质非清真餐的资源已经被偷走了。
这就是掠夺、这就是剥削、这就是吸血。
历史上的殖民主义者就是这么干的、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异族就是这么干的。
八旗子弟,膏血天下而自肥。
可笑的是,宁夏大学的汉族学生明明是多数、宁夏的汉族明明是主体民族。
于是就有了“第一学生餐厅”、“第二学生餐厅”、“汉民餐厅”的侮辱命名序列。
民族自治就这么一步一步被偷换成了民族割据。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