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下生活中的例子,为什么听到一些电影的曲子我们就知道接下来的画面应该是恐怖的还是刺激的?你本来不愿意做一件事,但是有给你奖励,然后你做着做着就习惯了。 这些都是为什么? 其实这些都是行为心理学方法。
下面我们说下行为心理学两个主要的知识观点:第一、经典条件作用 ,第二、操作型条件作用。
先说,经典条件作用;即一种刺激预示着另一个刺激的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也是一个不能诱发反应的刺激与可以诱发反应的刺激结合。 比如:电影里的某个曲子你就知道着引起情绪紧张害怕的画面要出来了。 在这里边,不能诱发的刺激是曲子在前边,可以诱发的是引起情绪紧张的画面在后边。
为啥会这样呢?有什么依据么?
早前的科学家巴普洛夫用狗来做实验,声音一响紧接着食物就来了,然后观察狗的口水变化。就这样一直持续,之后就变成了声音一响狗就开始流口水。至于大脑内发生了什么变化,行为心理学不研究这个,他只研究行为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习得的。
这里边的核心条件以及模式是怎样的呢? 第一、要有一个有机体生物学的反应,即结果 ;第二、要有一个能引起有机体生物学反应的无条件刺激;第三、要有一个无条件刺激。 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行的,比如 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呢还是间隔多久出现呢还是无所谓?习得了之后会不会消退?消退了会不会恢复? 等等
首先说习得吧,习得这个需要将有条件和无条件按照先后顺序,并且紧紧连接着,经过多次重复,才能逐步形成习得。
再说消退,当习得之后有条件并不会伴随着无条件的出现,那么随着次数的增加,就会消退。 比如 声音不再能标志着狗的食物的到来,那么再有声音它就不会流口水了。
最后说下恢复把,当有条件和无条件重新可以预示着结果的出现,那么就会恢复这种学习,并且会很快,因为之前已经学过了,就像我们学打篮球一样,好久不玩,再玩的话也就练一练就恢复了,而不会像初学时那么难。
另外的问题是,这种有条件是否必须一模一样? 还是说相似即可。比如被一直大黄狗咬过的人,可能看到一直大灰狗也会害怕,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有条件的刺激泛华;同时又有辨别能力,这就像认知的观点一样,会进行思考,从而习得习惯,被大黄狗咬了,再遇到幼金毛狗,再别人的引导下抚摸没咬,之后多尝试几次都没咬,那么就有了这种小狗不咬人的辨别。
所以在有条件刺激这块,既会泛化以识别同类刺激,又会辨别,以减少不必要的有条件刺激。
最后说下 经典条件作用有什么用?
由人为操作产生某种有机体的反应从而成为习惯。让人害怕、让人喜欢、让人高兴、让人想吃等等。
比如 :最常见的就是训练狗站立,趴着之类的。 食物是无条件刺激,趴着是有条件刺激,只要趴着就给食物,往复循环,慢慢狗就知道趴着就有食物。
再比如:星巴克是给人休闲唠嗑是身体轻松的环境,那么星巴克是有条件刺激,而身体放松是无条件刺激,这样使人就产生了一个习惯,放松唠嗑就去星巴克,星巴克可以去唠嗑轻松等。
总结一下,必须一个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最终的结果反映必须是有机体生物学层面的反映。 并且要控制好刺激得先后顺序,时间差往复次数以及泛化等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