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的林妈妈发了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朋友圈。
儿子俊俊冒用她的身份,在网上加了一个“教育专家”,掏心掏肺诉苦,咨询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并把对话截图发在家庭群里,让大家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本来孩子初衷是想借“专家”之口教训一下爸爸,对话截图中多次提到“爸爸动不动就批评他,两个人聊不下去。”“我最喜欢游泳了,但是暑假爸爸却给我报了足球班”。
林妈妈把截图转发朋友圈后,就莫名其妙火了,收到了众多网友评论。
静下心来回看一下新闻,俊俊说的是多少孩子的心声,孩子把平时不敢说的话更愿意说给陌生人听,侧面反映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一份具有代表性的教廷教育现状调查《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没有亲子交流的家庭占两成,更多的家长在沟通过程中,没有讲究方法,缺乏对孩子的尊重。
孩子在生命之初,渴望与父母沟通,可是在一次次的沟通中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渐渐的孩子变得不再与父母沟通。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位女孩对妈妈的诉苦引起了我的共鸣。
初一女孩袁璟颐对妈妈吐槽:“为什么每次考完试都对我说其他孩子很厉害老是这样子打击我”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妈妈解释道:“你需要打击,以你的性格你会飘。”
女孩尝试和妈妈反驳:“我的性格部适合用这种方法。”
但效果显然并不理想,她的母亲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控诉无果后,孩子悻悻走下讲台。
“别人的孩子。。。。”“你这样以后没出息的”“你能不能学学别人”这些话语我们小时候父母说的最多。有时候打压式的教育并不能激发孩子动力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龙应台的文章《母亲节》中问道儿子安德烈为什么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孩子发了一个漫画作为回应。内容大致是:
我说:“妈,我走了。”
她说:“你不多穿点衣服?”
我说:“外面不冷。”
她说:“我帮你拿一件?”
我说:“我刚出去过了,妈妈,外面真的一点也不冷。”
她说:“好吧,等会就会变冷了,你穿这么点出去等着瞧吧,等会冷死你。”
每次孩子开口希望得到父母理解,却被父母着急贴上标签,被批评、被嘲讽、被否定••••这些话语,慢慢成为孩子心中的刺。
父母总是责备孩子“为什么你什么事情都不和我讲”同时,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善于倾听,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的行为深深堵住孩子的嘴。
那怎样让家长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平淡平和的沟通时机
当孩子情绪暴躁或者愤怒的时候,或者大人情绪激动得到时候,尽量避免语言的沟通,这时候沟通是一耳朵进一耳朵出的效果。可以通过轻拍、拥抱等身体接触的方式让孩子明白爸妈一直在身边。
2.耐心倾听,中立客观
很多家长缺乏耐心的沟通,孩子还没说完上半句,家长没听下半句就劈里啪啦一顿说教。仿佛一盆冷水浇灭了孩子表达的欲望,孩子收到信息是父母没有耐心来理解我,他们不懂我,慢慢孩子和父母之间不仅沟通没有进展,连和父母间的依恋情感纽带也会越来越淡。
3.适当鼓励
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表扬,让他有成就感,促使他再接再厉。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很多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正面的鼓励赏识是家长和孩子良好沟通的途径之一。
有高质量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才能让孩子教育方面事半功倍,因为有了高质量的亲子沟通,父母才能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孩子也会更愿意信任家长,这时候不需要你多费口舌,孩子自然会乐意跟你合作。
孩子所期望的父母,与物质无关,而是一位能倾听自己,理解自己的伙伴。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更容易学会爱与被爱,更愿意接受真是美好的自己。
——————————END——————————
更多的优秀童书推荐和育儿知识,留意公众号:童童树
育儿干货满满的wx群:ttzs20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