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我的学生上了一节一元二次不等式在某个区间上恒成立的问题,对于某道题,我讲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其转化为对应二次函数求最值,用此方法要分类讨论(学生比较害怕讨论,因为常分类不全);另一种是分离参数法,此方法比上面种方法相对简单一点,但平时教的较少,属于新鲜事物。我讲完后,针对这种问题,出了一道类似的题让学生练,我巡视了一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用方法1做,用方法2做的只有几个人,对这道练习题而言,用方法2要简单很多,但选用此方法的人却寥寥无几。
我发现了这种现象,于是,询问学生为什么都选用方法1解答,学生回答:二次函数我比较熟悉,我喜欢用它解题,而分类参数法,我平时很少用,我害怕用它;方法1在前面,所以首先就想到它了;我没想到分离参数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和平时的表现,我发现一个问题,对于一些新方法,一些简便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没有像老师现象中的一样——渴望学习新方法,能用老方法解决的问题,一律不接受新方法,思想非常守旧,不怨打开自己的心,去接纳,去应用新方法。
针对这种现象,我查了一下书籍,发现人的大脑是非常恋旧的,因此,我们都比较恋旧,保守。那如何打破这种模让学生接受新事物、新方法呢?可以这样来训练:讲了一种新方法后,就让学生用新方法训练,多练几遍,让学生非常熟悉它,那么下次学生才有可能想到它,去用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