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渐老去,自然会有叶落归根的追寻。前些日子毛根好友明智,连续给我转发好几篇文章,都是关于出生地的回忆,引发内心的浮想联翩。是啊,我也是有故土情结的人啊,不管走了多久,去了多远,那些个“小时候”都会如影相随,伴随终老的呀!

你是哪里人?回答从来说的都是重庆,即使归属四川省辖时也是如此。再往具体问,回答必定离不开“高滩岩”这个地名,这个名字似乎没重庆名头那么响亮,除非老重庆 ,说出来一般人未必都知道。但在发小转给我的关于“高滩岩”的文章里,千把字的回忆,点击量居然过了好几千,呼应者遍及海内外,着实令我吃惊。而且这些个远远近近的思乡者,在当初我们的眼里,并不属于土生土长的“高滩岩”人,他们操持南腔北调,他们大院围墙相隔,他们经常来来去去,可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居然在文字里把这里当做了原乡。“高滩岩”有啥说道?听母亲生前常说,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央医院,曾亲眼目睹蒋介石、宋美龄来此慰问伤员。解放后这里成为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后来医大调防、再后来又轮回,现更名为陆军医科大学,西南医院紧随。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声更迭,其实都离不开“高滩岩”这个地名由来,说是歌乐山的水流经这里,因地势跌宕起伏故而得名。

高滩岩街道不过两公里,分为上街、下街。上街为商业网点和居民住宅,下街多为居民社区 ,医大、医院都地处上街地域。高滩岩街道弯弯曲曲、高低起伏,木质结构老屋大都破旧。前不久回重庆,约了几位当年发小重访故地,街道拆迁重建面目全非。难得遇到一位年过86岁老婆婆,问到当年街坊住户,都能一一道来,如同一部活着的历史典故。我在老家高滩岩居住了18年,所有关于原生家庭的温馨,关于幼年、少年、青年的记忆,都美好的留在那里,等待我和我的那帮发小们有兴趣慢慢道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