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梵高与高更, 两个半路出家的画友比谁更惨

梵高与高更, 两个半路出家的画友比谁更惨

作者: 苗青青 | 来源:发表于2022-11-02 15:41 被阅读0次

           荷兰人梵高为什么不画郁金香,而画向日葵?

           这个问题似乎不值得一问,既无趣,又俗气。梵高爱画什么,是他的自由,充满着偶然性。但以他的个性,哪怕画狗尾巴草,也不愿趋同流俗,去画早被荷兰人宠坏的郁金香。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假若梵高真画了狗尾巴草,那也是一株摇曳在艺术史上最顶端的狗尾巴草。只是向日葵比狗尾巴草更有幸,落到了他的笔下。自此后,向日葵不仅陪伴了东方人的闲暇时光,也装饰了无数西方人的客厅。

          在了解“现代派绘画”第一人的高更和梵高的关系后,这个不值得问的问题,讽刺了一把我这种成年人特有的想当然的自负。梵高画向日葵,是有他的明确目的。胡适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我们常常把他的话,反过来实践。

          向日葵是南美国家秘鲁的国花,高更在秘鲁生活过多年,梵高画向日葵,以此来欢迎这位与他一样惨兮兮的画友的到来。

          高更出生时,家境富裕,但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无法继续在国内待下去,一岁的他,随家人乘船去了秘鲁。高更的父亲,死于那次忧心的旅行。他们全家在秘鲁的首都利马安顿下来,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母亲,是一位气质优雅的上流社会女性,在她临终前,将高更托付给法国的一个富豪。高更回到巴黎后,在那位富豪的帮助下,从事证券交易,收入颇丰。高更体魄健壮,还算帅气,又有令人艳羡的职业,在婚姻市场上,自然很抢手。他娶了一位门第不低的荷兰籍太太,养育了五个孩子。

          后人都以为中年的高更,为了艺术辞职,后又抛妻弃子。其实是他所在的证券交易所后来不景气,解雇了他。而他的太太,又是个花钱祖宗,每周都要置办一套新衣服,出入巴黎的高档场所。这在高更还是证券交易所职员时,太太的奢侈,尚能应付,失业后,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被花光了。太太带着孩子,去了丹麦,教那里的富人说法语。如果说高更有过为艺术而放弃家庭的举措,在他失业后,朋友劝他去找工作,他没听从,这差不多算是满足了那些总期待艺术家要有为艺术献身的人的内心期待。他回答朋友不去找工作的理由,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如果每一代人,都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爱好,那人类到底为什么而活?

           35岁的他,坚定了画下去的信念。

            在我这种外行眼里,之所以说高更是现代派绘画第一人,是因为他的画风太主观。高更半路出家,没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思想开放,不受前辈艺术家和艺术理论的条条框框约束,他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草地能画成红色,因为他想象,那是一片被鲜血浸泡过的草地,自然是红色。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深藏于他内心故事的展开,是他独特情感体验的投射。这样的画,源自画者的灵魂,不是达官贵人的订制品,画面也就不沾染半点他们的庸俗喜好。

          毕加索活着时就受到世人的膜拜,也享尽了人间的至乐,他是他那个时代的艺术王国里的天神,谁能得到他为自己画一幅肖像画,那是生命中最为光彩的时刻。早于毕加索,给过毕加索深刻影响的高更,与毕加索的生活经历,正好是两个极端。高更健在时,他的画,几乎没有欣赏者。贫穷和性病,让他的生活和身体,都长满了脓疮。

          高更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学画的梵高。梵高说服从事艺术品交易的弟弟,买了高更的三幅作品,这让高更很是喜悦一阵子。梵高期待着能与高更见面,他在荷兰布置好房间,更是画了向日葵,向他所感叹“在创造孩子的同时,竟然还能创造作品”的高更致敬。

           有如一团火焰在燃烧的向日葵,被理解成那是梵高向上的精神的外化,这很符合“接受美学”的理论。可事实上,向日葵被梵高画得如此妖娆,很可能是他吸毒后的产物。据说毒品能让人产生幻觉,所有物象映到吸毒者的瞳孔里,都在闪烁不定。这是另一种艺术的真实,也是多数人都无法体会到的真实。

         刻苦努力又有极高天分的梵高,脾气不大好,情绪常常大起大落,拍桌子摔凳子,家常便饭。高更比他有修养,生活上也更有秩序。在与梵高一起相处的日子里,两人经常因绘画意见不一致而吵得不可开交。高更决定离开梵高,梵高见高更有离去的想法,内心非常痛苦,却又找不到好的解决方式。一天晚上,两人又不欢而散,高更离开了梵高为他提供的居所,决定前往一家妓院过夜,手拿剃须刀的梵高,匆匆追赶上来。如果要问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什么样共同的性格特征?我觉得“执拗”可能是最具普遍性。梵高没有劝住高更,梵高回到家,割下自己一个耳朵的耳垂,用纸包好,去高更所在的妓院,找到他俩都熟悉的一个19岁妓女,让她把沾着鲜血包着耳垂的纸包交给高更。

          梵高的变态自残行为,不可理喻,人们总是从他的精神分裂上找答案,方向是没错,但比精神病更能促使梵高割耳的深层原因,是他受到一种古老的仪式诱惑。西班牙的斗牛士要是赢了,会得到一只被他刺死的牛的牛耳,这象征着斗牛士的胜利。梵高割下耳垂,送给高更,是在向高更表明,我们之间的争吵,你赢了,希望你不要离开我。

           高更还是离开了梵高,去了太平洋上的法属大溪地岛,但与梵高一直保持通信。

        高更是受当时的宣传蛊惑而去,岛上的风物虽没令他过多失望,却也不是他之前梦寐以求的那样。但他的画作,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岛上运回巴黎,挂进了画廊。高更一度想回法国,可是画商告诉他,他不能回去,因为此时的高更,在他遥远的故乡,他就像一个故去多年的艺术家,那些活跃在一线的有名画家,也不再跟他计较,人们对他充满着同情和好奇,在这种情感诱使下,才愿意花点钱买他的画,如果他回到法国,他身上刺激法国人想象的光环就不在了,画商和他都是损失。直到生命结束,高更也没能回到法国。一个艺术家的声名日隆,却成为阻止他回故乡的理由,这大概也只有高更这样奇人才能有的奇遇吧。

        “印象派”的梵高,留给后人的印象,除了画作,似乎只剩下疯疯癫癫的形象。世人对一个天才人物的无知,在他死后,又一次次将他“谋杀”在我们的自以为是里。

          梵高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叔父开办的画廊里卖画,他每天从家里走到画廊,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在路上,他看到底层百姓的生活非常贫困,许多小女孩都被迫去做妓女,他的内心很痛苦。梵高表里如一,真诚得像个透明人,在见到坐着马车前来画廊买画的富人时,对比强烈的不公平社会现象,致使他对待买画人的态度很差,有时甚至故意说画不好,不卖给他们。他的行为,当然为画廊所不容,尽管有他叔父的关照,还是被画廊解雇了。看多了世间的疾苦,梵高有了做传教士的想法。他聪明,又很自律,在通过六个月培训后,去了很多传教士都不愿意去的偏远矿区传教。作为传教士,他有薪俸,有衣服穿,有房住,但他把这些都让给了矿区的穷矿工,他自己弄得衣衫褴褛。又受基督教教义启示,他觉得自己必须与矿工在生活方式上保持一致,长期不洗澡,邋里邋遢,教会派人下来视察,见他没有一点形象,有损教会的声誉,就把他开除了。

          这时的梵高,已经27岁,他决定把画画作为终生的志业,但没有人相信他能成为一个画家。他的父亲也是百般无奈,又不能不管这个“不成器”儿子,只好每月给他50块钱,支助他画画。一段时间后,有一天,他收到父亲每月寄钱来的信封,打开一看,多了50块,那是他弟弟给的。他们兄弟之间的友谊,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终结。梵高在37岁那年选择自杀,与他不愿再给弟弟增添负担的想法,是分不开的。

           梵高善于学习,转益多师,深受日本的“浮世绘”启发。从画《吃土豆的人》开始,到自杀前几天画的《乌鸦群飞的麦田》,短短十年时间,生活常常无着的他,留下了差不多2100幅作品,质量都很高,这不能不说是上天安排他来世上画这些画,画完就走,给平庸的世人留下长久的惊叹。

          后世的画家,在绘画技巧方面,超越高更和梵高,不是难事,但在运用线条和色块来掩盖人类艺术思维上的贫困,几乎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已经能和他们比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梵高与高更, 两个半路出家的画友比谁更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le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