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得到系”为代表的各大知识大V,罗振宇,李笑来,刘润,吴伯凡,万维刚,传播知识的同时,强调的「终身学习者」,几乎成了最新的New Sexy标签了吧。
已经看到我自己朋友圈里的几个牛逼的小伙伴,把自己的标签改成了“终身学习者”。
我要承认,我也动了这个念头。但是,还有一个疑虑,学习,不会是终极目的,只能是手段。那么,终身学习之前,应该还有点什么吧。
这下好了,看了一本书,古典的新书《跃迁》,找到在“学习”之前一步,该做什么。
任何事,都有一个系统。
古典《跃迁》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身提问者。
今天的成年人还延续着“前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发现一个资料似乎很有用,就要把它存起来。一个好知识,一篇好文章,会不会错过以后永远遇不到了呢?其实不会。下一代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们已经习惯相信,人类的几乎任何知识,会一直都存在于网络的某个地方,不增不减。
当你却怯于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又会,自然的出现,而且,当以后未来,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越来越强大以后,所有的引擎都具备了。大数据的,探索,你内心的功能,你的喜好。他比你更清楚。那些意识,想不起来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全部送到你面前!
举个例子。我15岁的时候,曾经喜欢过一个新加坡的业余的几个老男人的纯声乐合唱团,买过他们的一张磁带,因为磁带,过于旧,读完大学就再也找不到。我到今天还是想不起来那个乐队叫什么名字,可是我非常相信,那个乐队,总有一天,会被虾米或者网易云音乐推送到我面前。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那么重要了。这也是这个时代的轻松。
提问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一个思想组合的过程。通常创造不见得是从0到1的过程。而是一种0.2+0.7+0.1,之后,得出一个完美的1的过程。其中走过的零星,在每个时刻,因缘所聚,即生即灭。
有三种形式的创造:
一种是灵感迸发,
一种是厚积薄发,
还有一种是即兴发挥。
灵感迸发型的创造是跨领域组合,厚积薄发的创造是同领域组合。即兴发挥的创造是知识和场景的组合。
我们有时面对一个问题,会选择了错误的,应对方法。也许本质上是选择了错误的,创造方法。所以要搞清我们面对的难题,是需要灵光乍现,跳出框框,还是可以一点一点的慢慢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应该喝点啤酒,放松一下,还是喝一罐红牛,去打起精神。是冲个澡,还是要在桌前熬夜,或者直接上场,开口就说。
这很像,佛陀当年回答门徒们的提问。门徒和佛陀一起洗漱毕,洗脚毕,洗完钵。开始打坐。坐着坐着有门徒起来提问,佛陀顺势回答,一部佛经就是这么来的。没有门徒的提问,佛陀不会主动讲点什么。我们持续坐禅一段时间,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多坐了一会儿,念头就变得小了,变得少了,没有一个出发点,念头也懒得升起来。佛陀已经触到了世间的本质,可是他也不知如何说起呀!他就宇宙融合为一体,那宇宙既是宇宙,树叶即是树叶,茶水即是茶水,胃痛即是胃痛。从何说起呢?有一个门徒提出了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佛陀脑中临时组成组合了一个解决方案。
这也非常像搜索引擎,当你在搜索引擎框里输入一个问题,引擎抓取世界上所有的网页,罗列出来,按重要性和相关度组合一个页面送给你。据说每天谷歌有34%的关键词是从来没有被搜索过的,也就是说,当你输入一个以前没有搜索过的词,是你是在创造一个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网页。
如果你今天面前站着释迦摩尼老师,你可以提任何一个问题,释老师给你的回答,就是之前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一本佛经。
用这么自以为是的方法,解释了之后,我们应该非常认可,提问,创造新体系。提问即创造。
提问即反馈。
之前写过一篇,对许岑讲「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的笔记,其中提到学习的一个诀窍就是一定要有反馈。而终身提问者,就会有,更及时的反馈,问题,就是他的试金石。他很清楚的知道哪些知识有用,哪些没用。
终身提问者的工具箱
1,别列书单,列问题单。
一个问题清单,或许更有趣且有力。
问题单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你可以一股脑的把所有问题都列上去,然后用两个指标来分类,相关性,和好奇心。
2,假装写本书。
如果你想集中研究一个话题,最好的方式是假装自己要写本书。然后列出,这个话题下所有的内容。然后再列出子内容,然后打开你的知识管理软件,每天记录一部分,想起来就丢进去,很快这本书就差不多成型了,一个模块完整的时候可以考虑丢出去分享,听听他人的意见,换来,下一个模块。
3, 问题少年的提问术
(1)不做伸手党。准备充分,目标清晰。
对问题先自己进行查询。查询信息的要求如下:
“百知谷” —— 百度,知乎,谷歌
(2)提问注意组合拳。好问题都是组合拳。
你也许没法达到别人的高度,可是你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去提问。
真正精心设计的提问,会让回答者也有收获。因为他也没有如此深入的思考过,或是没有从你这样的角度思考过,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对大家都是一个整合的机会。
(3)输出答案。
书上举了一个例子,某个产品经理,他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不管什么时候你和他说的想法意见或者建议,他都会记录下来发给你,而且附上依据这个想法,我做了一些行动计划,你帮我再看看。
这对提供建议的人是一个帮助,你在提问获得答案的同时就已经回馈给了,回答你问题的人一个帮助,替他记录,知识灵感。
知识的源头,就在大脑和大脑的交界,知识和问题的碰撞之中。让对方明确觉察到他对你对他的帮助,对方也会得到心理满足。
总结
总结一下,无问题,不学习。提问及思考,提问的能力,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为你的问题梳理出一棵问题树。以问题来构建你的答案体系。
不要盲目学习,做一个问题少年,用他人无法拒绝的问题,进行主动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