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ec801dc56445e6ed.jpg)
《灵魂的最高处》是英国亚瑟·本森的一本哲思随笔集。
译者田程说:“本书精选了一些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优秀作品,希望能激励读者思考人生、反思内心。在书中,本森用其自身的经历、理性的思维,对于人生各个方面,譬如幽默、旅行、乐观、幸福、信仰等都表达了白己独特的看法:走在人生之路上的人们,都有着自己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正是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生活体验,人生才得以变得更加生动与多彩;繁忙与休息、痛苦与快乐、希望与知足、冒险与安逸,都能成为人生中难能可贵的收获。而人生路上的跌宕起伏,则让我们明白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让我们从懵懂到成熟,从愚钝到灵敏。
通过本书,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论历经多少坎坷与失败,都能心怀希望与梦想,朝着目标前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崇高,就是人生最大的胜利。”
这本书放在我的办公桌面大概已有两周时间,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这本书很难读进心里去。今晚尤其如此。我干脆掩上书,思考一个问题:灵魂的最高处是什么?
我翻过了这本书,里面没有答案。那么,我自己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呢?我觉得灵魂的最高处是善良。
善良,应该是大多数人灵魂的起点。
“人之初,性本善”是作为开篇首句被编入《三字经》的,它所表达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和接受。而这个观点最早是孟子在《孟子·告子上》提出来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o 第四声,意为熔化)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在这段话里,孟子说“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他并没有直接说出“人之初性本善”,但他所要表达的就是人性本善的思想。
到了战国,荀子——法家两大代表人物李斯与韩非子的老师,也是先秦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提出“人之初性本恶”。
我不由得追溯一个问题“人之初”是什么?“人之初”就是一个人最初的时候,那应该是什么时候?我认为,人的生命开始于受精卵。
男人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女人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当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这时,生命就开始了。但那个时候,人的生命还没有善恶。
人的善恶意识是在母体孕育的过程中慢慢出现的,出生之后,又在后天的环境里慢慢形成。所以,人之初是善还是恶,最初是深受其母影响,后又由这个婴儿所接触到的人事所影响。之后,“善恶”便会作为一个人的品性表现出来。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受精一般在排卵后的数小时内发生(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受精50小时以后,会分裂成8个细胞;到受精72小时以后,分裂为16个细胞。
受精后的第4天,早期囊胚进入宫腔,受精后的5到6天行成晚期囊胚。受精后8周内的人胚称为胚胎,是器官分化形成的时期。
从受精后的第9周开始称为胎儿,是生长成熟的时期。我认为,从这个时候开始,胎儿就有了感受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母亲是厚道、善良、温和、平静的人,那么她孕育出来的孩子也大体如此,反之亦然。
而相对来说,善良的女人可能比险恶的女人要多。
等到胎儿出生后,他(她)所接触到的最主要的人,其性格脾气、品性修养等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孩子很小便已经由母体和生长的后天环境来决定其善恶。
当然,在后天的环境中,还有可能因为习得而改变小时候养成的善恶。
所以,一个人在成人以后的善良,可能是“人之初”便养成的习性,也可能是一个人成熟之后做出的选择——当善良能够成为一个人做事的首选,我认为,这便是站到了一个人灵魂的最高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