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亲密关系》讲什么

《亲密关系》讲什么

作者: 冀世佳 | 来源:发表于2018-07-12 22:59 被阅读0次


       我们都需要亲密关系,没有伤害的亲密关系,能满足我们期望的亲密关系。我们期望所想的一切都能得到满足。然而,有期望便会有失望。于是我们痛苦,愤怒,逃避,迷惘,挣扎。而越是亲密的人,就越是接近我们的内心深处,亲密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往往更加的刻苦铭心。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怎么发生的又如何避免和解决?也许在这本书里,我们会找到答案。

       亲密关系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又怎样才能走向如作者所说的那种灵魂关系呢?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了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

月晕阶段

       什么叫做月晕呢?就是当遇见一个人,看这个人仿佛自带光环,完美无缺。而这种感觉是假象,因为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然而你心甘情愿被迷惑,并且深信不疑,认为这个人能够实现你所有对美好的憧憬。另浪漫主义者最难以接受的是,想象中浪漫的亲密关系,开始和维持的这段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会以各种方式来寻求归属感,以各种方式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两种与生俱来的基本需求。为了需求,展开行动。有趣的是,这时我们一般会假装自己拥有那些需要被对方来弥补的需求。比方说,你需要的是自信的人,你就会表现的自己很自信;你需要的是成熟的人,你首先会表现的自己很成熟,以此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如若不成,大多数人就会选定一个最接近条件的候选人,然后来进行改造计划,以便继续来满足自己的期望。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保持清醒,不要对他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有太大的希望。要察觉自己的期望,愿意放手。要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知道一切早已存乎于心,不假外求。这也是佛学所说的,“本自具足",放下对他人的期望,你早已拥有一切。若不及时反省内心,难免过高的期望,都会成为幻灭期的铺垫。

幻灭阶段

       人类心智拥有自我保护机制,表面上痛苦很快消散,实则这些痛苦被隐藏在了内心深处,随时会被激发。相爱容易,相处不易,月晕时期的完美终将幻灭。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说明已经来到了亲密关系的第二个阶段,幻灭期。不完美且时常另你恼怒的对方让你无法再继续忍受。往事重现,为了逃避痛苦,少生事端,你选择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内心的需求还是希望能得到满足。于是你可能会产生四种偏差行为,以强迫对方继续满足你的期望。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报复心里(你伤害了我,我也伤害你),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逃避和强迫便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无能为力就暂时逃避,心有不甘又返回进行强迫。你们会逐渐陷入这个怪圈里,慢慢失去耐心,身心俱疲。

内省阶段

       你所逃避的痛苦和问题,就如同高利贷,越积越多,是债就早晚要还。于是,亲密关系到了第三个阶段,内省阶段。这是一个关键阶段,态度决定了这段亲密关系的命运。你此时身心俱疲,选择放弃这段关系。也可能选择自我放逐,无止境的追逐需求,继续操纵他人来满足自己。显然,这种消极的态度下,无论是哪种选择都将使这段关系走向终结。当然,你还可以选择改变态度,放弃期望,勇于面对,自我反省。当局者迷,跳出问题的人会发现一个“卡尼曼三角形”。三种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你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可能一人同时扮演了其中两种或者全部角色。受害者(抱怨,依赖,怀疑,可怜,放任),迫害者(愤怒,嘲讽,批评,虐待),拯救者(慷慨,牺牲,宽容,取悦,维持)。一开始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首先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你抱怨,自怨自艾,觉得总是不被重视。有了受害者,拯救者便会登台亮相。拯救者会努力的让你们的关系处在一个没用痛苦,也不必面对问题的理想境界。拯救者慷慨宽容,愿意牺牲自己来取悦于你。开始时感觉很好。不过,期望依旧,失望丛生。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总是当一个受害者一点也不好玩,于是你决心改变自己,这时候“迫害者”登场。拯救者再也无法安抚你,迫害者用理直气壮来安抚自己,你会变得不可控,极易发火。事实上,拯救者的态度才是让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让迫害者得以放纵脾气的原因所在。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可能在这座“受害者的监牢”里不停的转换角色,选定角色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角色的空缺,周而复始。然而,三种角色所演绎地都是不正确的心理状态。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出这座监牢。要知道,问题让你自由,不要将注意力放在怎么去解决问题,而要想着放下自己的需求,如果爱会怎么做?

       爱不是牺牲,牺牲者必然会招致放纵者。这对关系伴随着“钟摆效应,即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反之亦然。然而,我们天生有种害怕改变的心理,认为打破了这种平衡会让我们失去安全感。当这种心态映射在家庭关系里,就是对家庭的死忠,是一种依附情节。这种依附情节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为了不被某个重要的人抛弃,你会将自己塑造成某种特定的形象,这种形象让你获得了某种安全感。然而,这种牺牲的心态会让你觉得自己总是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在这种感觉下,你会变得愤愤不平,转而对对方抱有戒心。爱再也无法再你们的心中交流传递。此时,唯有抛弃这种虚假的安全感,摆脱牺牲者的角色,告诉自己,你所付出的都是你甘心情愿为之付出的,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真心。起心动念之间,出发点是什么呢?唯有真心付出,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启示阶段

       “幻灭的痛苦会让你觉察到月晕的光彩是不真实的,内省则会让你从自己的内心找出所有错误的根源。”超脱了空虚和怀疑的感觉,到了启示阶段,你会发现一个真正的自己。启示阶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式就是已经在那了。”这种感觉就像进入了"量子隧道",不需要时间就可以实现空间上的移动。亲密关系的几个阶段并不是必须一一经历了才可以上升到最后的灵魂关系的。如何才能进入这个隧道,迅速到达彼岸呢?还是问自己那个问题,如果爱会怎么做?

       有一种广为熟知的说法就是“爱就是你付出一半,对方付出一半。”而有种有趣的效应叫做"投射效应",即你所看到的所有外在事物,其实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因此可以理解,当你付出一半的时候,在你看来,对方也只能是付出了与你对等的一半,两个一半的爱加起来并不是一而是一半。要完整,先付出。

       还是利用这个效应,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每次对着对方愤怒的大吼大叫的时候,那些对方使你痛苦或愤怒的点,是否就是你内心最不能接受自己或者讨厌自己的那些个点呢?


“唯有明辨才能让我们超脱情绪,倦怠感和迷思的冲动。”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否愿意舍弃对你很重要的那些个人需求呢?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出现各种问题,谁都不会永远停留在灵魂关系的舒适区当中。但我们要明白,只要去面对,其实每个问题的出现都是对亲密关系的一种馈赠,它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最终也了解了自己。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在寻找自我。”

事无好坏,诠释在人。世界很大也很小,我们以灵魂相依。

毕竟,“没有什么事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密关系》讲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qw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