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是为他/她好”,可以称之为父母第一大金句,几乎所有亲子矛盾中只要祭出这句话就可以大杀四方。
我的表妹茜茜,从小听她妈说这句话听到大。
茜茜从小是个文静得有些胆小的女孩,当年小学班主任有意让她当生活委员锻炼锻炼。茜茜妈不乐意:“生活委员有什么用?每天放学都要留下来打扫卫生,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去跟老师说不当了,我这是为你好。”
上了初中,茜茜交的朋友多了一些,茜茜妈对于所知道的每个朋友都要向茜茜仔细盘问兼评论一遍:“XXX成绩这么差,别跟她来往了!上次来我家的那个XX,怎么净跟你聊些闲话不聊学习,以后少跟他玩!XX老是带着你出去疯,以后别跟她出去了!……你别不情愿我说,我是关心你,为你好!”
到了高二文理分班,强项是文科的茜茜一表明想要选文科,茜茜妈就发飚了:“文科学了有什么用?毕业就失业!你要选文科我们就断绝母女关系!我这是为你好!”
然而,每次“为你好”的后果都不好。
茜茜辞去了生活委员的职务后,整个学生生涯再也没有当过班干部,一切课外活动能免就免,因为“不能耽误学习”。别的小伙伴经过历练能够组织一场班会了,她依然是在台下说话畏畏缩缩,从来不敢举手发言的那一个。
茜茜听妈妈的话,和小伙伴们闲聊减少了,出去玩的次数也减少了。刚开始她还有些苦恼怎么委婉拒绝别人的邀请,后来就没这烦恼了:因为渐渐压根就没人想到她了。慢慢的她越来越不喜欢也不擅长人际交际,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工作。办公室的环境可不比学校,她是如何适应过来的,就又是一个长长的重生故事了。
至于文理科,她最后还是学了文,不过那是复读之后的事了。
2、
其实,像茜茜妈这样的中国父母是很普遍大多数,也许他们从来不吝付出,一心“为TA好”。但是这种好,有多少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以此为旗号满足自己对孩子绝对控制权的私欲?
太少了。中国父母最难做到的一点,不是付出,而是习惯了对孩子的绝对控制权,不懂与孩子相处的边界。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但是毕竟不是他。你的孩子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即使他现在还没有能力自立,需要依附父母才能生存,他在精神人格上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言,你再亲密、再特殊,你也是“别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的意志之上,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界限,我们生而为人,就要遵守它。
那有人要说了,孩子还小不懂事,我这样管着他是怕他做错事,免得他走弯路。拜托,你能这样管他一阵子,你能这样管他一辈子吗?别说什么等他懂事了就放手的话,你这样像看犯人似的看着他,把他训练成什么都听你的,当时看好像避过了很多弯路,但是也剥夺了他真正成长、独立思考的权利和机会。人是在不断试错中慢慢积累经验、学会思考、习得技能的,在他应该试错的年龄你不给他这个机会,等到你不得不放手的时候才发现,他根本无法独立应对生活的重重难题,那时就是你和你的孩子共同为你的错误教育方式埋单的时候。而可怕的是,你们将付出比之前犯错更大的代价来弥补。再说了,你凭什么肯定你的话就是对的,而孩子的选择就是错的呢?
3、
所以试着真正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尊重、来对待,这才是父母给与孩子最好的、抵御伤害的铠甲。自尊自立从来都不是空话,是在这种点滴小事里逐渐培养起来的意识。
你有好奇心、对孩子有控制欲,这很正常;在孩子尝试着与父母分割的过程中,作为父母会感觉到失落也很正常,但是不能因为你有这些不好的感受就去抵御这个进程,甚至是责怪孩子。这不是孩子的错,这是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所要经历的必要过程,也是父母必须学着放手的必要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和孩子是共同成长,互相成全的。
孩子会不断尝试、探索着独立,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挫折并迂回,父母若真心为孩子好,应该支持而不是因为这份失落感就去责怪、打击孩子的这种尝试。父母真正该做的,是在孩子做决定前提前预判,以一个旁观者的客观角度给出理性的分析与预警;在孩子作出决定时,给与充分支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与鼓励与解决难题的建议。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父母将双商修炼到一定的高度,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宏大的人生课题。所以说,育人,亦是育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