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的秋天,作者当时为滁州知州,作者的好友,也是作者的助手范昂被调往临安。作者送别好友,作了这首词。
词中,作者表达了对好友依依难舍之情,也对好友此去临安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受朝廷的重用,发挥自己的才干,做出一番事业来。
同时,也对自己滞留滁州,受到排挤打击,不能亲临前线、杀敌报国、实现自己的壮志理想感到无奈和愤懑,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落寞与伤感之情。
一个有抱负而理想无法实现的人,对时光流逝、年华不再的变化最为敏感。这种状况下,季节的轮回,人事的变动,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内心深处的悸动和不安。
有着补天抱负的辛弃疾,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大好年华都耗费在无聊的人事变动中,这也就难怪辛弃疾在他众多的词作中表现得那么的愤世嫉俗,那么的委屈和伤感。造化弄人,英雄末路,奈何!
这首送别词,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对好友的关怀以及对自己蹉跎光阴无所作为的感慨和郁闷。上片感慨时光流逝,突出依依惜别的深情。下片,对朋友寄予厚望,并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苦楚。
在下片里,写对朋友的寄语与写自己形成了对比,一明朗一暗淡,一扬一抑,一轻快一滞重,而作者内心的双重感情也形成了对比,对国事的操劳、对国家的忠贞和自己的惆怅苦闷,悲情满怀构成了对比,多重对比,不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胸臆主旨,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