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失控》

《失控》

作者: 我不是恶棍 | 来源:发表于2023-02-23 21:53 被阅读0次

    在2000年之前,人工智能还更多地停留在科学概念和试验的阶段,大众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科幻小说的层面。

    很少有人认真想过,人工智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它又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

    但就在过去10年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2016年,由谷歌工程师制造的“阿尔法狗”,在围棋人机大战中,以压倒性优势打败了多位世界级大师,包括韩国的李世石和中国的柯洁。

    柯洁在落败后曾坦言说,和阿尔法狗对弈的时候,自己根本找不到机会,只感到冰冷和绝望。在他看来,阿尔法狗简直就像围棋里的上帝。

    一位人工智能研究专家指出,阿尔法狗诞生之初,先是大量学习和模仿人类的棋谱。

    但它后来主要是通过自我对弈,利用增强学习的能力去应对各种局面。这样一来,它就摆脱了人类对于围棋认知存在的局限性,有能力接近甚至达到围棋本身的最优策略。

    可以说,是远超人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让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认知范畴。

    现在,人工智能在单一领域内的优势已经无可争辩,它正向着多领域复合的方向极速发展。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究竟是怎么生成的?它能算是有“生命”的吗?大脑的意识如何从复杂的神经网络里涌现?在未来,全球互联网和机器会产生智慧吗?届时,人类又该走向何方?

    早在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就写了《失控》这本书,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科技、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思考。

    很多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东西,比如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社区、网络经济、协作双赢、电子货币,等等,早在早在二十多年前,凯文·凯利就在这本书中提及了。

    书中的很多观点和见解,直到现在依然新颖。

    1999年,《失控》被列为《黑客帝国》演员必须阅读的三本书之一,凯文·凯利也随之名声大噪,被誉为“硅谷精神导师”,在国内,他更是受到张小龙,马化腾、雷军等互联网大佬的推崇。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失控》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你将听到,冷冰冰的机器是怎样像生物一样产生心智,变成“活系统”的;

    你还会听到,从自然进化到人工进化,进化是怎样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最重要的是,我将向你阐述,为了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人类应该遵循哪些游戏规则。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这本书的分享吧!

    01

    机器是怎样产生心智,变成“活系统”的

    凯文·凯利曾养过很多年蜜蜂,在他看来,这些不起眼的小昆虫身上,却藏着世界的大奥秘。他在《失控》这本书的开头,就向我们讲述了蜜蜂搬家的过程。

    很多人觉得,蜜蜂都是听蜂后的指挥,蜂后说到哪里去,蜂群就整齐划一地飞往那个地方筑巢安家。

    其实不然,凯文告诉我们,如果一个蜂群打算换个地方筑巢,首先会派出五六只工蜂四处寻找合适的地点,这几名侦查员回来后,会用舞蹈的方式向整个蜂群传达自己的见闻。

    随后,其他蜜蜂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别跟着不同的侦查员去查看。如果它们也觉得那个地方不错,也会回来一起跳舞,进而吸引更多蜜蜂去看。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蜜蜂汇聚到这场舞会里,而最大的蜂群将成为舞曲终章的主宰,挟带着蜂后和雷鸣般的嗡嗡声,向着群体确定的目标飞去。

    在整个过程中,蜂后什么都没有做,最终的决定完全“是蜂群选择的”,没有任何一只蜜蜂做出“最终决定”,但所有蜜蜂几乎都参与了决定。

    凯文将这种现象称为蜂群思维。

    他认为,当许多独立的蜜蜂个体高度连接,就会形成一个具备生物属性的“活系统”,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蜂群。

    其神奇之处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

    图片20.jpg

    凯文将蜜蜂汇聚成蜂群的过程称为“涌现”。

    这个词的意思是说,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遵循简单的规则,但当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并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属性和规律。

    蜜蜂是如此,蚂蚁也是如此。

    那么,当大量愚笨的个体汇聚在一起时,为什么会涌现出拥有高度智慧的“活系统”呢?这就要从复杂系统的构建方式说起了。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让你用大量简单的元件,构建一个复杂系统,你都能想到哪些方法呢?

    凯文告诉我们,构建复杂系统的方法可以归为两类。

    一种方法是像工厂里的装配流水线一样,按照顺序操作的思路来构建系统,大多数机械系统遵循的都是这种构建逻辑,例如钟表、汽车。

    而另外一种方法则是以并行运作的方式,把大量部件拼接在一起,就像大脑的神经元网络一样,其中,任意一个部件的某个特定动作,都会传递到整个系统,系统显露在外的,也不再是某一个体的局部表现,而是众多个体的同步动作。

    凯文将这种系统称为“分布式系统”。小到蜂群和蚁群,大到信息互联网,都是用分布式系统搭建起来的。

    图片145.jpg

    书中以现代国家为例,向我们说明了分布式系统运行的方式。

    我们知道,最基层的政府组织是乡镇,它具有整修街道、敷设水电管道、提供照明等职能,当我们有了一些运转良好的乡镇,就可以设立郡县,在郡县的范围内开设法院、监狱和学校,这样,就在乡镇的层级上增加了一层复杂度。

    等郡县的数量多了,还可以增加州府这一层级,负责收税和协调等事务。随着州府数量的增加,我们就可以继续添加中央政府,对州府的行为作出限制,并承担州府之间的协调组织工作。

    假如中央政府消失了,千百个乡镇仍会继续承担自己的地方性事务。

    但当所有乡镇被郡县、州府乃至中央政府所包容时,将显示出更强大的社会组织职能,在开展建设、实施教育、执行管理、繁荣经济方面,都会做得比独自运作时好许多。

    由此可见,分布式系统具有适应性较强、可以持续进化,拥有无限可能性等诸多优点,但它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结果无法预测。

    对于线性的机械系统,我们能弄清它们运作的原理,你知道,把米和水放进电饭锅并按下开关,会得到一锅香喷喷的米饭,闹钟到设定好的时间会整点报时,把原材料放在机床上,它会被加工成人们想要的样子。

    但对于非线性的分布式系统而言,我们就没办法预测它的行动规律了。

    假如我们改变了系统中的某个因素,它会间接影响其他一切因素,反过来,其他因素也会间接影响这个因素,这样一来,我们就没办法推算出整个系统会朝着什么方向运行。这就是凯文所说的“失控”。

    不过,在这本书里,“失控”并不是个贬义词,也不意味着机器和人工智能将脱离人类的掌控,甚至反过来威胁人类自己。

    图片23.jpg

    凯文的本意是说,随着人类的发明从线性的、可预知的的机械装置,转向纵横交错、不可预测的生命系统,人们需要改变自己对机器的期望。

    比方说,农业专家并不需要确切地知道每一个西红柿的细胞是如何工作的,也能够种植、食用、甚至改良西红柿。

    同样,计算机专家不需要确切地知道一个大规模计算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也能够建造和使用它,并让它变得更加完美。

    每一个西红柿细胞都承担着自己那部分工作,把所有西红柿细胞合到一起,就成了一个完整的、酸甜可口的西红柿,这就是“活系统”的运行规则,凯文管它叫“生物逻辑”。

    除了生物逻辑之外,没有任何一种逻辑能够让我们组装出一台拥有思想的设备。

    每一个单独的生物个体内,都有一大群非生物的东西。

    将来有一天,每一台单独的机器内,也会有一大群非机械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就能构建出一个大规模计算系统、一个高级人工智能,甚至是整个信息互联网,这就是模仿“生物逻辑”制造出来的“人工逻辑”。

    从本质上说,下赢了世界冠军的阿尔法狗,与一群蜜蜂、一群蚂蚁是一样的,支撑它们运行的基石,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

    其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当无数小东西汇聚成群,并通过分布式系统进行链接和交互,就会涌现出非凡的意义。

    就这样,人造的机器与自然的生命体奇妙地联系起来了,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指向的,并不是一个灰色冰冷的钢铁世界,而是一种新生物文明。

    正如凯文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

    02从自然进化到人工进化,进化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1983年,微生物学家朱利安·亚当斯在培养大肠杆菌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如果将同一种类的菌群放入一个特制的恒温器,并给它们提供一个均匀一致的生长环境,然后让这些一模一样的细菌不断繁殖下去。

    经过大概400代的裂变之后,这个细菌族群的基因发生了明显变异,并孕育出了新的菌株。

    这就是说,即便处于恒常不变的环境中,生命也会自发地走向多样化。这就是自然进化的美妙之处。

    有趣的是,进化并非自然生命的专属,人工生命也同样具有进化的能力。

    比方说,电脑病毒的本质就是几行代码,但它们一旦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到其他电脑里,就会迅速进行自我复制和变异,快速进化出一大群能躲过杀毒软件的病毒变种。

    这种进化形式与细菌极为相似,因此,一位人工智能研究员感慨地说:“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类似的行为,不是设法创造出真正复杂的生物,而是给简单的生物提供一个极其丰饶的变异环境。”

    在机械制造乃至更高级的人工智能领域,有一条很经典的规则:复杂的机器必定是逐步完善而成的。

    别指望通过一次华丽的组装,就能制造出一个能正常运作的机械系统。你必须先制作一个可运行的系统,再以此为平台,研制你真正想完成的系统。

    就拿阿尔法狗来说吧,它也是经过了多次进化,才拥有碾压人类棋手的实力。

    最初版本的阿尔法狗诞生于2015年,甫一出世就击败了欧洲围棋冠军樊麾二段。但这个版本的阿尔法狗,实力还不足以挑战亚洲棋坛。

    一年之后,谷歌公司又推出了第二版阿尔法狗,并以4-1的大比分击败了韩国棋王李世石。

    几个月后,再次升级的第三版阿尔法狗,在网络上大发英雄帖,接受世界各地围棋高手的挑战,并取得了60胜0负的惊人成绩,就连公认的“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也被其3-0斩于马下。

    如今,阿尔法狗已经升级到第四个版本,谷歌公司给最新版的阿尔法狗加入了自主学习的功能,让它从零开始,通过“左右互搏”的方式磨炼围棋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款被命名为“阿尔法零”的人工智能,与曾击败柯洁的第三版阿尔法狗连续对弈100局,取得了89胜11负的压倒性战绩。

    由此可见,通过自主学习和不断进化,人工智能将拥有无限的成长性。

    一亿年以前,恐龙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地球霸主”,但恐怕它们完全想象不到,那些不起眼的哺乳类动物,未来会进化成更具智慧的高级生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又真的能确定,人类自己就是生命进化的最终形态吗?

    凯文在书中提到,进化是多维度的,当人类在进化的时候,其他物种可能也在进化,甚至进化得更适合未来的地球。

    这个物种会是什么呢?也许是某种不起眼的小昆虫,例如蜜蜂、蟑螂,也许是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

    在凯文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图片150.jpg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未来的机器人将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只需要躺在床上,一边享受着声色犬马的快乐,一边指挥机器人为自己做任何事情。

    不过,无限进化的代价就是失控。那些由人类制造出来的“超进化体”,最终会脱离人类的控制,按照自己的性格持续发展下去。

    也许我们觉得是人类创造了机器人,但随着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说不定会反过来利用人类的制造能力,最终进化出一个全新的机械文明。

    正如凯文在书中所说:“我们在将生命的力量释放到所创造的机器中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它们的控制。”

    但凯文向我们描绘的未来,并不是机器人主宰世界的黑暗梦魇,在他看来,那些被人类赋予了生命的机器,还是会间接地接受我们的影响和指导,只不过脱离了我们的支配而已。

    他把未来的人机关系比喻成“放牧”:“当我们放牧一群羊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不具有完全的权威,但我们也并非全无控制。”

    03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人类应当遵循哪些游戏规则

    大自然从无到有,进化出形形色色的生命,而后,人类又从自然进化中学到经验,踏入了人工进化的门径。

    那么,未来的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或许,我们能看到变异的建筑、脱机进化的软件程序、自适应的车辆、能治病的人造生物病毒、半机械身体部件、定制的粮食作物、模拟的人格,以及由不断变化的计算设备组成的巨型生态系统。

    想在未来的时代里生存,我们需要学习和遵循哪些游戏规则呢?凯文从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研究的最前沿成果中,为我们提取出了九条重要的规律。

    第一条规律叫做“分布式”。

    我们所能发现的最有趣的奇迹——生命、智力、进化,无论是蜂群意识、经济体行为,还是超级人工智能的思维,都分布在众多微小的单元上。

    比方说,我们常用的打车软件,并没有一个统一指挥的“调度中心”,而是依赖简单的规则,和海量的用户,自发运作起来的。

    反之,如果一个企业高度依靠CEO的个人魅力,CEO一离任就开始走下坡路,那就属于典型的“中心化病”。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的时代将更加提倡“去中心化”。

    第二条规律叫做“自下而上的控制”。

    当分布式系统建立起来后,我们应该尽量使系统内的层级扁平化,让系统自下而上地自发运行,而不是自上而下地指挥安排。

    蜂群和蚁群就属于典型的“自下而上”的系统,每只蜜蜂和蚂蚁,都拥有一定程度的决策自由权,不必凡事听命于蜂后和蚁后的指挥。

    正因如此,这些微小的生物聚合在一起后,才形成了更高明的群体智慧。人工智能也是如此,一台拥有中央处理器的的高级机器人,未必能比一大群通过分布式结构运行的小型机器人做得更好。

    第三条规律叫做“递增收益”。

    这条规律的意思是,每当我们使用一个想法、一种语言或者一项技能时,都是在强化它、巩固它,使它变得更加熟练和有用。

    股神巴菲特经常说的“滚雪球”理论,以及《马太福音》里说的:“凡有的,还要给他更多。”都符合“递增收益”的规律。

    这一定律在经济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人类心理学中,都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第四条规律叫做“模块化生长”。

    凯文告诉我们,想创造一个能运转的复杂系统,唯一途径就是先从一个能运转的简单系统开始,如果我们试图一步到位,直接创造一个高度复杂的组织,比如人工智能或市场经济,那注定会走向失败。

    反之,如果我们先打造出多个简单且能独立运作的模块,然后再把它们连接成不同的层级,让这些“模块”和“层级”之间既有共通的运行原则,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制造出一个可以顺利运行的复杂系统。

    第五条规律叫做“边界最大化”。

    一个多样化的世界,必须有足够丰富的差异化。如果在一个群体里,存在许多个性迥异的个体,那么,这个群体内部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微小的变革,从而让整个群体更好地适应世界。

    反之,如果一个群体里的所有成员都高度一致,毫无差异性,那这个群体注定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快就会走上衰退的道路。

    管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鲶鱼效应”,是说在鱼塘里放入一只鲶鱼,能更好地激发鱼群的活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六条规律叫做“鼓励犯错误”。

    如果我们想超越自我、超越现状,就需要想出新的游戏规则,或是开创新的领域。

    但创新永远伴随着犯错,如果每个人都因为害怕犯错,而停止创新,那就等于因噎废食,整个社会也会陷入停滞,变得死气沉沉。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曾说:“犯错和越轨,皆为上帝之安排。”社会应当在一定范围之内,鼓励人们大胆试错,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创新的活力。

    第七条规律叫做“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

    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许多互相关联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我们很难搞清楚究竟哪个因素对系统起到的作用更大,因此,与其费劲将某一个功能最优化,倒不如使多数功能“足够好”,这才是大型系统的生存之道。

    第八条规律叫做“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

    凯文告诉我们,静止不变和过于剧烈的变化,都无益于创造。好的创造就像一曲优美的爵士乐,不仅要有平稳的旋律,还要不时地爆发出激昂的音节。

    企业、社会和国家也是如此,假如一家企业长期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不思改变,就会慢慢衰落,曾经垄断手机市场的巨无霸诺基亚,不就是这样倒闭的吗?

    因此,我们需要让系统处于持久的不均衡态,就像是在永不停歇的大海中冲浪,让系统始终保持创新和活力。

    第九条规律叫做“变自生变”。

    这条规律是说,在一个大型复杂系统中,处在底层的相互作用的因素,有可能在运行期间改变系统运行的规则。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使系统产生变化的规则自身,也会产生变化,进而引起系统的再一次变革。换句话说,规则本身就是用来打破的,想在充满变化的未来立足,你就必须拥有自我变革的能力。

    凯文把以上这九条规律统称为“九律”,在生物进化、“模拟城市”等各式各样的系统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可以说,“九律”既是自然界最底层的运行规律,也是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高级思维。

    今天的世界已经足够复杂了,但明天的一切将会变得更加复杂。不过,只要我们能领悟凯文提出的这九条规律,就能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现在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知道了,当许多独立的蜜蜂个体高度连接,就会形成一个具备生物属性的“活系统”。从本质上说,人工智能的运行方式与蜂群是一样的,支撑它们运行的基石,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它们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当无数小东西汇聚成群,并通过分布式系统进行链接和交互,就会涌现出非凡的意义,诞生出奇妙的智慧。

    然后,我们了解到,进化并非自然生命的专属,人工生命也同样具有进化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不断进化,人工智能将拥有无限的成长性,甚至可能会脱离人类的控制,按照自己的性格持续发展下去。但凯文认为,它们最终还是会间接地接受我们的影响和指导,只不过脱离了人类的支配而已。

    最后,我们讲述了,凯文从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研究的最前沿成果中,为我们提取出了九条重要的规律,包括分布式、自下而上的控制、递增收益、模块化生长、边界最大化、鼓励犯错误、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以及变自生变。

    可以说,凯文提出的“九律”,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通则,也是《失控》这本书中最精华的东西,只要我们能真正吃透这些规律,就能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里,有如神助一般无往而不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ut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