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之外

作者: 户文聿山夕 | 来源:发表于2018-10-25 16:43 被阅读13次

    请先来看一幅画。

    这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邀月就梅图》。画面取自山的一角,悬崖上的一株梅树占据了主要画幅。左侧两个小小的人,右侧一只淡淡的月亮。近景工细精整,远景简略清淡,背景中的无限江山,成为浩瀚无垠又虚旷飘渺的存在。

    (《高士携鹤图》,南宋,马远)

    (《梅石溪凫图》,南宋,马远,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画家马远,与同代名家夏圭共创山水画“水墨苍劲派” ,并称“马一角,夏半边”。画史所论马远山水,“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境也。” 诺大天地只取一角,是他构图最大的特色。

    (《寒江独钓图》,南宋,马远,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泽畔疾风图》,南宋,夏圭,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所绘景物的一角,却是画面的全部。这带来一种“空无”的诗性。一片云烟,一株垂柳,把观者视线由画中引向画外。无画处的世界,何等斑斓的美景,都由阅画者来创造。一切不全自然而全,想象把画面由静止变为流动,简素笔墨瞬间具备了无限的生机。

    这种“一即多”的构图方式,与佛教禅宗“万法皆空”的哲学观不谋而合。佛教“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阐述这样一个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瞬时的存在,流动变化一刻不停;美好与丑陋都是幻象,不必执着于虚妄的完满。禅宗更是认为宇宙万物同质而不同形,空性即为事物的本质。日本传统美学中的“空寂”观便是同禅悟结合的产物。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自然在其民族性中的重要地位,禅宗是推崇自然,探寻生命原真的哲学,而岛国地质和气候的多变,也恰好符合禅宗“无常”的观点。镰仓时代的日本,禅宗和宋代绘画的一并传入成为培育日本水墨画的温床。一角式构图作为空寂美学的代表,自此多次出现在日本古代水墨画中。

    (《四季山水图卷》,室町时代,雪舟等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日本古代水墨画沿袭了宋元山水画的传统,平安时代的禅僧画家雪舟等杨到中国访问后,游历名山大川,汲取了马远、夏圭的水墨画构图样式。一边浏览,一边徐徐展开画卷的观看方式使山水图轴画面本身就具有连续性,为创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画家可以将四季绘于同一卷上,一角式构图更将这种连续性放大延展。苍润变幻的墨色中,潜藏着自然的抒情。大和民族对自然之爱深深藏于心中,雪舟的山水画,就仿佛是他心灵印记的映射。其中对四时之景的流连,人生一世的感叹,万般了悟寓于画中,无尽的深意却延出画外,在一片空旷残缺中绽放出生命的力量。

    (《冬景山水》,雪舟等杨)

    随着日本绘画装饰意味愈发的凸显,浮世绘愈发兴盛。画面中到画面外的延伸感和连续性却继承下来,除“一角”之外还多体现为“垂枝”“折枝”的形象。

    (《名胜江户百景·龟户梅屋铺》,江户时代,歌川广重)

    (《龟户天神境内》,歌川广重)

    加藤周一总结日本美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方面是走向形式主义的抽象,另方面是对总体摘取的琐细的事实非常关心。“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江户末期歌川广重的浮世绘风景版画。简素流畅的线条,晕染的色彩,截取的构图,这是专属日本式的风花雪月:辽远又迷蒙的,和歌般的哀寂。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四》,歌川广重)

    东方式的“以虚写实”,引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话说,是一种“以影子暗示存在,以局部暗示整体”的美学。这种残山剩水时的构图,恰恰是由于形象在画面中上孤立的和不完整,使画中的二维空间和观者所处的三位世界有了交集。物体看似是被边缘切断了,但实际却在画面之外继续生长,散发出一种不间断的连续性之美。破除画幅的枷锁,这是一种源于生命本性的艺术:自由而无穷的创造。正因如此,形象愈是不完整,愈是能够传达无穷和永恒。

    (《睡莲与水的习作Water-Lilies and Weeping Willow Branches》, 法国,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916-1919)

    - END -

    文 |  户文聿山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画面之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wd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