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曾说过: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在做大学生涯指导这些年,常常有个感慨:怎么会有那么多同学,大学,是在纠结中渡过的。大学,就算是个坑,可是,你也得跳下去。
大学是个体发展中的混沌阶段
我在去年弄清楚了两件事:我们这一生有两个阶段比较迷茫,一是在大学期,一是在生涯发展瓶颈期。假如,把大学阶段放到人的一生进程来看,就是一个混沌阶段。
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主要面临个人发展方向的困惑、专业困惑和人际困惑。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居于首位的是个人发展方向困惑,也就是择业困惑。表现为: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将来能够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离开校园后能够从事什么,更加不清晰的是自己学习了这个专业后,将来能否胜任相关工作。于是,很多人像无头苍蝇。曾经有个大学生告诉我,他在入校第一年,凡是学校组织的所有讲座、论坛,他全部参加,有时候甚至于翘课去听专家报告。还有个大学生告诉我,为了尽早准备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她花费近万元的学费参加某培训机构的职业素质培训,每个周末都去听课,整整坚持了四年。但最后,她满怀希望朝自己的目标发展,准备跨专业就业时,却被企业HR问的问题,打击到信心崩溃。
混沌期的根源
可是,混沌,是前期欠下的债集中到这一时期来偿还。
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里,中国人的生涯发展与考试制度戚戚相关。古时候,中国将科举视为人生最重要之生涯抉择,甚至引为人生之最终目标。到今天,中国人将高考或考研视为最终的生涯目标。整个社会,家庭或个人都围绕高考这个终极目标焦虑不已。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在幼升小衔接班、各种英语、奥数、作文培训班辗转,不是十年寒窗,而是十五年的寒窗甚至更长时期。本应探索和培养个人天赋、兴趣、爱好、个性、人格、价值观等的重要时期,却因为考试,而忽略掉了。
孔子曾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是想清楚自己为何而学,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确定好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十五的年龄,放在今天,刚好是孩子进入高中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孩子只有“升学目标”而没有“求学目标”。为何而学,他们是迷茫的,这样的迷茫,放到高考过后选择专业时,就逐步凸显出来。功利的做法,是哪个专业好就业学哪个,不管孩子的天赋是否与专业匹配,也不管孩子的兴趣是否与专业匹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时,傻了,有的完全学不下去,有的勉强及格混日子。更悲催的,一门门挂科,直接被退学。
我曾经遇到一个大学生,她的个性极其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在人群中最显眼的位置展示。考高后,听从父亲的意见,选择了会计专业。课堂上,听到老师讲的那些专业知识就发蒙,看账本,见到数字就头疼。这样几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可以说充满了煎熬。
除此之外,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产生混沌的重要因素。怎样和室友相处、和同学相处、和老师相处、和异性相处,都成为一系列问题。
我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直观察孩子的成长,为此也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孩子在六岁之前,要将成人世界的规则、自我意识、人际情感关系、婚姻关系、审美关系、逻辑、音乐、绘画等全部探索一遍,之后,就对自己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强化。倘若这一系列的工作没有很好完成,成人之后,需要面对很多问题。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或许缺失,或许被家长包办太多,进入校园后,依然需要弥补这一课。就在今天,我看到有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称中国1/4大学生承认曾有抑郁症状,这,是不小的数目。
我们该如何看待混沌期
当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下神坛,进入普及化教育时,其实,我们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今天的孩子在考试竞争中,比以往更为惨烈,倾全家的人力和物力,只为一搏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走过高考这条路后,大学,并不如内心期待的那么美好。如温室中的一朵花,突然被扔入荒郊野外,你要重新面对并适应,不仅有和煦阳光、风和日丽,还有狂风暴雨、雨雪风霜。
很多人问:大学,你,上了吗?还是,你被大学上了吗?无论怎样,就算是个坑,可你还得一无反顾跳下去。
正所谓,不破不立。没有在这混沌期走过,你怎么会知道光明来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又怎么会珍惜曙光照亮时候,内心的充盈与满足。所以,当你真正开始走进混沌时,不要焦虑、不要害怕、也不要惶恐,只要坚持到走出去,就可以了。就算是个梦吧,要相信,梦会有清醒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