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热闹,不嫌事大
“跳吧!从这儿跳下去!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吧!你倒是跳啊!”
这是电影《追捕》中的一段经典对白,讲的是一个人站在楼顶,吃了一种药叫"中枢神经阻断药",行为不受自己控制,别人叫他跳下去,他便往下跳,别人叫他去死,他便去死。
听来感觉不可思议,电影毕竟是电影,虚构成分太多,现实会是什么情况?有时,现实比虚构的更惨,因为有些人竟然把神智清醒的人给“劝”死了。
6月20日下午3点许,甘肃19岁女孩,站到了当地某百货大楼8层的玻璃墙外,傍晚7点半左右,警方和消防部门的营救失败,女孩从高楼坠下身亡。
在这长长的四个多小时里,发生了什么?女孩如果选择死亡,完全可以在站到楼顶的那一刻,纵身一跃,但她却停留了四个多小时,四个多小时说明她对这个世界还没有绝望到用死来表达的地步,她对这个世界还是有所留恋的,毕竟才19岁,如花的年龄,美好的人生才刚开始,四个多小时,她在纠结何去何从,她也在寻求别人的关注,不是刻意矫情的求关注,而是想寻得一个能打开自己心结,帮助自己不再痛苦地活下去的人。
但四个多小时里,除了消防人员、警察在楼下设法营救,底下还站着一群围观的人。这些人没有为其跳楼而揪心,而是为其不快点跳楼而焦虑,甚至有人喊“跳啊,快跳啊,我都已经站在太阳下一个多小时了”等等。在她跳下后,有围观者吹口哨,鼓掌,表示“跳得好”。这是什么心理呢?是一种等待之后,看到结果的快感?是一种收获谈资之后,内心的满足?
看热闹,不嫌事大
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骤然陨落,围观的人不是抱以同情和惋惜,而是大声的起哄,拍照,发流言蜚语,这实在是令人发指。一个人的自杀,有着它本身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与身边的一群看客有关。"哎哎,某某某,不检点,生活作风怎么样怎么样?""哎哎,听说吗?那个跳楼的女孩讹人家学校多少多少钱。""呀!她呀!有病,自杀过,没死掉,脑子有问题,真让人不省心……"这些话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些人好像也在哪里见过,对,在鲁镇、在酒馆、在贺家坳。
鲁镇的酒馆里,酒客对孔乙己的多次戏弄,嘲讽。“孔乙己,你又增新伤疤了?哈哈哈……”“孔乙己,你肯定又是去偷,偷了又不承认,结果……呵呵呵……”,笑声总是在孔乙己到来之后最为响亮,而每一次响亮的笑声背后都是对孔已己的不幸的羞辱,嘲讽,他们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
贺家坳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好让自己无聊的生活多一点谈资和“乐趣”,而在这些人听厌了“阿毛的故事”之后,又像咂干了甘蔗一样,立刻把她唾弃,继而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还有鄙夷的眼神。这笑带刺,这眼神带刀,每一下都剜得人心里痛,剜得人心里流血。
鲁迅先生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我也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今天的中国人,但今天的中国人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都是那么良善和富有同情心,看客依然存在,从古至今地缓缓走来。一群人,吃饱了撑的似的,腆着肥胖的肚子,慢慢站在别人痛苦挣扎的边缘,无关己事地伸长脖子,吐着舌头,像一只只鸭子一样地聒噪:“跳呀!你跳呀,你再不跳,对不起我们这些站了很长时间的人,死去吧……”
我们痛恨以前社会里的人性冷漠,其实人性冷漠和哪个社会并无多大关系,关系大的应该是人的道德修养。有道德的人,人性温和,与人为善,敬畏生命,尊重他人,不论人非,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缺德的人则表现出狭隘,自私,麻木,冷漠,还爱嚼舌头,爱看热闹,看热闹还不嫌事大,真是令人气恼!
当女孩滑脱了消防队员营救的手时,鲜活的生命溘然长逝,重重的响声砸向了生硬的地面,不知道这一声闷响里,能震醒多少麻木、冷漠、无情的人和麻木、冷漠、无情的心?希望女孩的死没有白死,希望活着的人们不再白活。
看热闹,不嫌事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