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以后,大地刚开始有了春天的气息,遇到清明,一副大好的春光图竟又缺席了太阳。连绵的阴雨,让逢春的新木挺直了腰杆,喝起水来也一点不客气,若是在走在田地间,放眼望去,怕是也分不清那满眼的是杂草还是不知名的农作物。若是选择在这种阴雨绵绵的天气出趟门,给人的感觉总是太过潮湿,连呼吸间都铺满凉凉的水汽,恼人得很。
偏偏,清明又是一个热闹的日子。
古人就喜欢在这样的日子里寻一个难得的好天气,踏踏青、赏赏花。若是兴致好,邀上三五好友泛下舟,烫些酒,趁着酒性再舞舞墨写首诗,这一天便也相当知足了。就连这样想想,那个中滋味回味起来也应该是值得细细咀嚼。可倘使让这些古人们来体会一下现在的清明踏青,怕是很难有太好的体验了。倒不是现在的景色大不如前,或者寻不见应景的美酒,只怕是搁在现在,若是游手好闲只以写诗会友为乐,多半出门是会被人笑话的。我以为这样高雅的乐趣,大多数存在于读书时代稚子们咿咿呀呀背诵的诗歌里。
祭扫相较于踏青,地位却高些。我们可以碌碌无为一辈子平庸,可以没有志向无所谓甚高雅嗜好,或者你已然历尽风雨功成名就,清明时的祭祖必须重视。古人便有云:“百善孝为先”。若是你真的哪天辉煌得不可一世,怕是人家要调侃你家祖坟得生烟,夸“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更是显得咱是承袭了祖祖辈辈时代的恩泽。若因为各种原因几年不回来祭祖,恐怕是要在背后被人戳脊梁骨的。
最近几年因为网络发达,在清明意外曝光了些许因为上山祭拜先人不慎引发山火的消息。评论区里褒贬不一。有些极端的思想鼓吹这些落后的民俗该适时摒弃,我却不以为然。中国人或许在旧的年代里迷信鬼神,但这些神神鬼鬼多半是应运着生活中的诸多无奈而生的,譬如龙王是因为要祈雨才生的;土地公是要保一个小地方太平的,就连财神爷都是要专门有排位才能大富大贵的。我们的先辈为后辈播种种树,付出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暂且不论该如何做感激,若是连这种简单的仪式都可抛弃,怕是在这人心都兵荒马乱的时代,魂灵真无地寄托。
可惜我未曾有真正体会过清明踏青的乐趣,怕是这样的习俗会渐渐被淡漠至遗忘,总觉得清明时节是乍暖还寒,古人说最难将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