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想吃却没吃到的巧克力蛋糕

那些想吃却没吃到的巧克力蛋糕

作者: M_183d | 来源:发表于2017-12-01 16:31 被阅读0次

    五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人大都经历过饥荒,吃不饱,乃至没东西吃的日子过怕了。等到二十或者三十年后,他们做了父母,又恰逢中国经济进入物质逐步丰富的准备时期,于是,他们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更多一点的营养,更美味一点的饭食。并且,在孩子挑剔着食物不合口味而浪费粮食的时候习惯性地教导几句,我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你们倒还挑三拣四,这不吃那不吃。

    八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赶上一个由五六十年代走来的,几乎算是----在我看来-----中国最后一批兼具浪漫理想主义情怀以及实干精神的群体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黄金时代,社会价值观,经济模式都处于摸索、改革、重塑阶段。所以,生于八十年代的人都直接得到了这一系列改革红利,同时也受到了冲击。当今习以为常的九年义务教育也不过始于八十年代,信息通道的打开在九十年代才波及到小城小县,最直观的就是港台音乐影视的引入,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高校扩张。八零人轻松----比之父辈而言----得到教育、物质、文化,同时,随着这些社会变革初具成效,社会竞争也趋紧张,他们又需付出数倍于父辈的精(脑)力(细胞)去为他们的下一代打拼,从而使之得到更优厚的教育、物质、文化。毕竟,最后一批八零人都近而立之年。于是,八零人习惯性地给孩子报各种培优、兴趣、强化班,同时,他们又无法抹去自己童年那份纯粹玩乐的记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种培优课程中突围而出,收获一份自由快乐的人生。

    我正好生于八十年代中期,有着以上典型的五十年代的父母,以及,经历了各种社会变革对于小家庭的冲击。处于育儿的初级阶段----即,并未确立十分坚定的育儿立场。心中常想着“抓大放小”,而实则难以避免“苛求完美”,并且,会无意识地让自己成长路上的无言殇影响育儿的态度。

    既然意识到问题,自然需引导解决,以布蒙眼装看不见是行不通的。为了疏导自身的问题,我读了两本书。

    《少有人走的路》,我购买的是全套,册1到册4。能读好读通第1册已足够令我少作茧自缚、裹足不前了。如果说册1全篇只能用两个词来概括,我读到的是:悦纳、自律。我尚处在读好它的阶段。但是,讲真,这套书值得推荐给每一位。

    另,读了《为何家会伤人》。如果对于亲子关系(包括与子女以及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不曾有疑惑,在任何亲密关系中都如沐春风,并不曾感到被干涉、被束缚、被控制的,我并不建议这本书。因它不具备趣味性,亦无太多新奇观点以及认知。但如果你并不能自在并且自发地与父母有亲密自如的相处模式,或是曾感受到父母的权威对于你这个个体的压制,我是建议一读的。因为它通篇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也许文中的观点,甚至通篇的观点,都源自西方心理学说中的各种论调,但它的案例及剖析角度是中国式的,行文用词极为简单易懂。也许,能帮助你修复和克服原生家庭中亲密关系的裂缝和问题,树立清晰客观的边界意识,从而引导你更有可能获得新家庭里和谐的亲子关系。

    写到此处,想起《为何》一书中一个小案例。妈妈带着女儿去蛋糕店,女儿想吃水果味的,妈妈说,巧克力那份看上去不是更诱人吗。于是,买了巧克力口味的。

    案例讲述与原文并非字字都对得上,不过故事是这么个故事。

    所以,这份巧克力蛋糕究竟是满足了谁呢?

    我们又有没有有意无意地用自己心内曾无法被满足的A来代替了孩子真正想要的B,却告诉孩子明明A更好?

    最后,想推荐刘慈欣的中短篇《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想吃却没吃到的巧克力蛋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yw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