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红英姐提到了雪漠老师写的《陈亦新的“修行”》,她说她感受到了爱的流动,也品到了爱的滋味。这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随后,红英姐把文章发到群里,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看了。
到底是什么吸引我去读呢?当然是爱。这大概也是内心里氤氲了的一种期待吧?无论怎样,这阅读不由分说地开始了。
“凌晨三点在多醒来,外面依然很黑,我躺在床上,忽然想到了陈亦新。一片漆黑中,他对我微笑着,眼上里,有一种非常温暖的东西,于是,我也看着他笑了。就在我们相视而笑的那个瞬间,一股暖流从我心里涌出,同时涌出的,还有三十多年来,我们之间的很多故事。”
这是文章的第一段,读到这里,我就清晰地感受到那份温暖了,也是遥不可及的情份。这让我想到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少平,当晓霞向她递过来爱情的手,他既欣喜,却又觉得望尘莫及。是啊,虽然我也觉得这样的父子情似乎很遥远,但我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不去感受。
于是随着雪师的文学,我继续读下去,他想到了陈亦新小时候的很多事情,在孙女陈清如的身上,也总能看到儿子小时候的影子。他说,也许人说的隔代亲,其实是在怀念童年时的子女,在凭悼那段已经逝去永不再来的岁月。想来也是,不然为什么老人都格外疼惜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呢,因为这里有一份深深的寄托啊。
陈亦新一直以信仰的方式生活,孝敬母亲、爱护孩子、宽容朋友、做事低调、贡献社会等。哪怕雪师把他当成教学道具,拿他开玩笑,他也总是淡然一笑,或是顺着雪师的话头调侃几句,甘心做雪师身后听绿叶,可见他能够放下自我。这是令人敬服的。
雪师说,正是因为陈亦新的牺牲、奉献和承担,他才有时间、有经历、有机会全身心投入事业,儿子就是他坚强的后盾,当一位父亲满怀深情地写下这样的话时,他内心是有多爱这个儿子啊。
遇到一些问题时,雪师常会咨询陈亦新的意见,他们的父子关系,确实有一点互补的味道。父亲能把儿子当成益友的,当下又有几人呢?雪师说得对,当下往往是父亲为儿子鞍前马后地张罗,而陈亦新则不同,他总是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甘愿当父亲的专职司机,从不曾有怨言。
不仅如此,父亲的许多书的出版都有他的功劳,或是为父亲开车每天走很远的路,或是帮父亲的书稿提一些独到的建议,哪怕自己的长篇小说写写停停,他也总是笑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委屈。
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能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家人,真心实意地善待每一个生命中的有缘人,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对心最好的淬炼。当下亲子关系不能和谐的,都可以了解一下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互相成就对方的。
生命中能成为彼此的家人,这需要缘份,既然得来不意,就该好好珍惜。那些还同子女耀武扬威的,那些还觉得父母应该应份的,其实都该好好反省自己,为何没有做成雪漠和陈亦新这样的父子。
网友评论